【健康科普】中药煎煮的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15 11:47 浏览量:1
中药饮片的煎煮在中医药治疗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的充分发挥。在窗口发药的过程中,我经常遇到患者提出诸如“这药该如何煎煮?”“应该先放入哪味药?”等疑问。实际上,煎煮中药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千年的传统智慧,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科学的依据。
选对器具是前提
煎煮中药的器具首选砂锅或瓦罐,其材质稳定、导热均匀,且不会与药材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最大程度地保留药效。其次,可选用陶瓷锅或不锈钢锅,但应避免使用铁锅、铝锅等金属容器,因为这些金属器具中的离子可能与中药中的鞣质、生物碱等成分结合,不仅降低药效,还可能生成有害物质。
用水和浸泡有讲究
一般来说,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中药饮片无需清洗,因为清洗会导致水溶性成分流失。在煎煮前,先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这样可以使药材充分吸水膨胀,从而便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对于一般药材,浸泡时推荐使用自来水或纯净水,并且加水时需遵循“没过药材”的原则:第一煎加水至高出药面2-3厘米,第二煎则高出1-2厘米。对于花、草、叶等质地较为疏松的药材,可以适当增加水量;而对于根茎、矿石类质地坚硬的药材,则需减少水量,以避免药液过于稀释。
火候时间要精准
煎煮过程需遵循“先武后文”的原则:即先用大火(武火)煮沸,随后转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每剂药通常需煎煮两次,煎煮时间从沸腾后开始计算。对于解表药(如麻黄、薄荷)等有效成分易挥发的中药,第一煎15-20分钟,第二煎10-15分钟;滋补药(如黄芪、党参)等需长时间煎煮才能提取有效成分的中药,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而普通中药的煎煮时间则介于两者之间,第一煎25-30分钟,第二煎20-25分钟。
特殊药材要特殊对待
部分中药因其特殊性质,需采用不同的煎煮方式:
先煎:矿石类中药(如石膏、磁石)和贝壳类中药(如珍珠母、石决明)因有效成分不易煎出,需打碎先煎煮30分钟,再加入其他中药;有毒中药如附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制川乌、制草乌,先煎45-60分钟可降低乌头碱的毒性。
后下:在第一煎出锅前5-10分钟加入。芳香类中药(如薄荷、砂仁、沉香)需后下,以防挥发油挥发;久煎易破坏药效的中药如大黄,用于泻下时亦需后下。
包煎:煎煮时应使用细纱布包裹,再与普通中药一同煎煮。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中药(如蒲黄、海金沙、滑石粉)应包煎,因其易漂浮水面,不利于煎煮;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如车前子、葶苈子)应包煎,以防粘锅糊化、焦化;含有绒毛的中药(如辛夷、旋覆花)应包煎,因其难滤干净,混入药液可能会刺激咽喉;有特殊味道的中药,如五灵脂应包煎。
另煎:单独煎好后取汁倒入药汤中服用或单独服用。少数价格昂贵的中药(如人参、西洋参、红参、冬虫夏草)需另煎,以防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材吸附。
烊化:胶类中药如阿胶、龟甲胶、鹿角胶等,需另行加热融化后,兑入煎好的药汤中服用,以防粘锅。
溶化:一些入水即化的中药,宜用煎好的药汤或开水冲服,如芒硝、白矾。
研末冲服:对于贵重中药或成分易被破坏的中药,宜研成粉末,用煎好的药汤冲服,如川贝母、三七、鹿茸、羚羊角等。
服用禁忌别忽视
一剂药通常需煎煮两次,两次所得药汤混合均匀后,可分早晚两次服用,或遵照医嘱执行。一般情况下,自行在家煎煮的药汤可冷藏保存2-3天,而真空包装的汤剂则可冷藏保存5-7天。服用前,应先用热水浸泡,待药液达到适宜温度后再行口服。若发现中药袋出现鼓胀,或药液有异味、变色、气泡、出现沉淀等异常现象,应避免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补益类中药应在饭前服用,驱虫类中药宜于清晨空腹服用,安神类中药则应在睡前服用。药液的温度同样有讲究,解表散寒类中药宜热服,清热类中药可凉服,而大多数中药需温服。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辛辣、生冷、油腻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吸收。孕妇应禁用毒性较强的中药(如砒霜、雄黄、斑蝥等28种毒性中药)或药性猛烈的中药(如莪术、三棱、商陆、甘遂、大戟等)。同时,孕妇还应慎用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蒲黄等,行气破滞类的枳实、大黄、芒硝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以及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漏芦、木通等。
中药煎煮的过程,实则是一场人与药材的“对话”。尽管步骤看似繁复,但这正是先辈们历经千百年实践所凝练的智慧结晶。掌握恰当的煎煮方法,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的疗效,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一种传承与敬重。若在具体中药的煎煮方面存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中药师,以确保每一味中药都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刘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