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亦可餐丨不将就的餐桌,当代艺术收藏家毛文采的美食江湖
更新时间:2025-09-16 13:43 浏览量:1
艺亦可餐
Art for Taste’s Sake
我们不仅被所消费的食物定义,
更被我们如何创造、理解和分享食物的方式定义。
『艺亦可餐』特别栏目关注不同创意领域的美食家,
探讨美食如何点亮他们创作的火花。
每一次烹饪,都可能是对创造性生活的一次尝试,
每一餐共享,都可能是新型人际关系的一次实践,
而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成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家。
毛文采
MAOWENCAI
作为美食爱好者,毛文采对十八九世纪以食物和宴饮为主题的古典静物画情有独钟。艺术家们用细腻的技法捕捉百年之前餐桌上的流金时光:来自新世界的奇异水果、看得见切痕的硕大乳酪、敲碎壳的坚果、被撬开的依然鲜灵带汁的贝类…… 这些带动感的细节无不散发着美食的生动多彩。久而久之,她开始追溯绘画中食材的谱系,阅读它们在历史与文化中的踪迹,却发现工业化农业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正在系统性地切断我们与食物风土(terroir)的联系。她设想将画布中的食材一一复现,做一席全素宴,让它们从悄然淡去中得到释放。这是毛文采的餐桌自带的人文主义柔光。
云和面馆
毛文采是罗浮紫公共艺术及 Mao SPACE 的创始人,也是资深的当代艺术收藏家。在上海老式民宅之中,藏着一家她和朋友共同经营的面馆,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吃后在社交媒体中写下:“好吃到大脑缺氧。”
踏上一条窄窄的木质楼梯,来到面馆三楼的空间,窗外梧桐树影婆娑,脚下,百年历史的老花砖与几册金庸的《笑傲江湖》一同被封存在玻璃地板之下。“餐饮就是江湖。”毛文采说。一件将蔬果组成人物头像的雕塑被放置于餐厅一角。
由当代艺术家保罗· 西蒙(Paul Simon)创作的作品,其灵感源于文艺复兴画家朱塞佩· 阿尔钦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
这件由当代艺术家保罗·西蒙(Paul Simon)创作的作品,其灵感源于文艺复兴画家朱塞佩·阿尔钦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 阿尔钦博托曾以描绘由四季蔬果花卉组成的肖像而闻名,借此寓意一个时代的丰饶。西蒙的雕塑将画中的二维转化为眼前可触的三维实体,这种跨越时空的“复现”,亦呼应了她对食材风貌的追问与探寻。
对毛文采而言,好酒好菜从来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雅兴,更是创造力的实验场。正如墨西哥美食小说《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开篇中所写:“那些智慧的女人,进入厨房这块圣地之后,就摇身一变,成为女修士,成为炼金术士,摆弄着水、风、火、土这组宇宙的四大元素…… 为我们的灵魂充实养分,赋予我们本体、语言和祖国。”
奶奶的厨房
而在毛文采心里,厨房圣地中最智慧的女人无疑是她的奶奶。“奶奶三寸金莲,大概念过一两年的私塾,17 岁那年拎着一个皮箱,就跟着爷爷来到上海创业。她人很矮的,大概一米五不到,可是永远都好干净,而且身上总带着香味,智慧得不得了。”她回忆道。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奶奶为毛文采的童年注入了无限趣味与滋养。由于常常无法购得活蹦乱跳的鲜虾,奶奶便把虾头取下,熬出珍贵的虾油,剩下的虾头与虾壳剁碎后裹上融合了蛋液的面粉,锅中轻点冷油,一道鲜虾塌饼便完成了,那是小女孩放学归家途中最热切的期盼。最后还剩一点虾肉,则与马蹄、油条碎混合,清水汆虾丸,最后加入蔬菜搭配。四季变化,虾的烹饪方法和食材搭配也随之变动。“那时候觉得好好玩,虽然生活条件不算优渥,其实不觉得苦,还是很快乐。这也练就了我现在很多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毛文采说道。
“奶奶的厨房,是我对创意工作最早的认识。”她补充道。厨房是少有的能将五感全部调动的艺术现场:眼睛看到色彩,耳朵听到声响,鼻子闻到气味,嘴巴品尝味道,还有身体的协调与想象力的驰骋。
毛文采在云和面馆的餐桌前
上小学时,毛文采在父亲的安排下,开始同上海交响乐团前首席小提琴手学琴,由于老师爱看侦探小说,大家都叫他“福尔摩斯张”。“而当时的学费呢,就是一块凯司令的小蛋糕和一杯咖啡。”毛文采笑道。父亲爱咖啡,甚至因为和常去的咖啡馆店员熟了,会获赠一些煮过的咖啡渣。“他会在深夜里再偷偷煮一次,香味传到我的房间,我就会跑到他房间门口,笑着质问他在干吗。”她说。
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成年后的主人公在一个冬日,将一块小小的玛德莲蛋糕浸泡在茶里。当那混合了蛋糕屑的温热茶水一触碰到他的上颚,一股突如其来的、强烈的快感传遍全身,让他超脱于世俗的烦忧。起初他不解,反复回味,最终,一段早已被遗忘的、关于童年在姨妈家的记忆,伴随着当时的场景、情感和所有细节,完整而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作者普鲁斯特由此写道:“人亡物毁,往事成空,无可凭依,唯有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
毛文采的“玛德莲蛋糕”,便是那虾丸的鲜甜、深夜的咖啡香气,以及“福尔摩斯张”琴弦上流淌的音符…… 在许多人眼中的艰苦年代,这些混杂着艺术、智慧与生活情趣的感觉记忆,被年少的她敏感地一一捕捉,并内化成一种独特的审美直觉。
不将就的餐桌
拥有独立生活后,毛文采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并在上世纪90年代购置了自己的第一个家,也得以“设计一个自己想要的厨房”。在那个大多数家庭还满足于封闭式厨房的年代,她毫不犹豫地选择把厨房的墙打掉,做成开放式,用岛台联通餐厅空间,又为了找一个足够大、单槽的陶瓷水池跑遍家装市场,双门冰箱没有地方放,就再自己设计相匹配的橱柜。厨房以白色和原木色为基调,为她打开了进入这个世界最有烟火气、最迷人的那扇门。
广告公司的工作极为忙碌,毛文采经常往返于上海和香港之间。工作再忙,只要有空,她都会自己下厨做饭。她在香港买了各国食谱和美食书籍获取料理灵感,但从不照本宣科。清洗、切菜,转动火焰、有颜色,有声音,有香味。在厨房独有的韵律节奏中,心也跟着轻快起来。“在吃这件事上,我从不将就。我可以没有,一餐不吃可以,但将就不行。所以我很喜欢意大利,因为意大利人对生活的态度很热情,不随便但是可以很简单。樱桃番茄煮个意面,配上帕玛森芝士,就很美味。”她说。
滋味与灵感之间
MAO SPACE过往展览现场
这份对审美的坚持与“不将就”,并非从厨房才开始,而是贯穿毛文采所有人生选择的内在准绳。它既体现在热气腾腾的私人餐桌上,也同样体现在她作为画廊主理人和当代艺术收藏家的公共视野中。2014 年毛文采创办了 MAO SPACE,开始系统性地收藏当代艺术。
“我不认为我是个收藏家。我做收藏就是收藏自己喜欢的,觉得好看的或者打动到自己的。”她曾表示。MAO SPACE 一直致力于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我很欣赏的年轻艺术家,有时候我知道这件作品不成熟,我还是会支持。艺术这条道路,需要有些人去做这些‘傻傻的’事情,有时候会‘傻’得很快乐的。”
开云和面馆,亦是一件忠于内心的“傻事”,而非纯商业决策。一方面,是源于丈夫这位“老饕”对上海菜常年的“挑战”,激起了她要证明其魅力的好胜心,另一方面,遇到两位对的合作伙伴,毛文采的加入便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要证明上海菜的好吃,依靠的并非花哨的创新与网红“漂亮饭”,而是对传统的尊重和对食材的极致追求。“不论是美食还是艺术,都要先把过去的文化学好,学得深入细致,理解到它的精髓,再给它表现出来,接着再去想下一步创新的事情。
江南饮食文化讲究“不时不食”,在云和,一碗六虾面,即能让食客一味知夏。夏日河虾虾子饱满,虾脑充盈,云和将苏式三虾面升级为六虾,虾仁为体,虾脑炼油,虾子提鲜,汤底是金色的虾汤,连面条里都加入了虾壳制作的虾粉。不仅有面,“瓜酱桂鱼丝”,不靠盐,而是用酱瓜调味,精准激发淡水鱼的清甜与鲜活。
看似平平无奇的“芹黄鹌鹑丝”则需耗材 18 斤黄芹和 18 只鹌鹑,只为摘取中心最娇嫩无渣的菜芯,再搭配至少 18 只尚未产蛋的雏鹌鹑,仅取其胸一点最精华的嫩肉,最后简单滑炒调味。“师傅的刀工,对火候的把控一气呵成,这种即时性与连贯性会让人联想到 Cy Twombly 画的画。”毛文采说道。
毛文采爱旅行,尤其是在欧洲,她喜欢租一个公寓,逛各个城市的市集,兴之所至,迷人的食材就会出现在当日的餐桌之上。她曾迷失在伊斯坦堡的香料集市里,空气中弥漫着肉桂、藏红花等气味,五彩斑斓的香料堆成一座座小山,三百余年的拱顶之下,交易与喧嚣延续不断。她一边旅行,一边阅读有关香料的书籍,沉迷在香料勾勒的世界版图中。“你知道吗,胡椒曾被称作‘黑色黄金’,在中世纪的欧洲价值等同黄金,甚至可以用来支付租金、税款和嫁妆,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是全球贸易的核心。”她说。
旅行、阅读、收藏、享受美食美酒,毛文采总能找到各种爱好投入其中,且自成格局。她的手机里没有外卖软件,未必了解周围人讨论的影视剧和热点话题,可这一切对她而言都无所谓。拥有一颗投入生活之心,认真做一餐饭、品尝美味的食物、对有兴趣的事物深入研究…… 在这个被速度与算法裹挟的时代,她选择用一种更诚实、更贴近本源的方式去生活 —— 以味蕾为线索去追溯风土,用双手去创造日常,用好奇心去连接万物。生活一直都在。
监制
编辑
撰文
摄影
新媒体编辑
Carrie
子秋
zz
Yiei
Lz
「艺亦可餐」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