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的表达,艺术的呈现》---当代语境下摄影的创新思维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5-09-12 19:57 浏览量:1
9月11日下午康浩明老师的这场讲座,核心在于探讨当代摄影如何从单纯的“记录工具”跃升为“表达媒介”。他系统地阐述了摄影的价值、思维转变的必要性,并通过《终南诗行》等具体案例,展示了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摄影技术完美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当代摄影的认知升级
1. 价值核心:摄影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纯天然”的复制,而在于能否打动人心,赋予被摄物新的象征意义。
2. “艺”与“术”的统一:
艺:指拍摄者的思想、观念与情感。
术:指运用相机的技术与技巧。
一幅杰作,必然是两者的高度融合。
3. 边界的消融:在融媒体时代,摄影的边界(取景框)不再是限制,而是创作的起点。它与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使其边界日益模糊。
4. 从“记录”到“构建”:
旧认知:“宁欠勿过”、“时间的切片”、“本质是记录”。
新思维:摄影的本质是“新奇”,是主动“构建现实”,而非被动“记录现实”。
5. 全流程创作观:摄影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选题、拍摄、编辑、后期、呈现五个环节。任何一环的短板,都会影响最终作品的高度(木桶效应)。
6. 思维方式的革新:必须摒弃同质化的“复制式拍摄”,转向多元、逆向、发散的创意思维,实现从“观看”到“观念”的转变。
二、《终南诗行》的创作实践
这组专题是康老师理论的最佳注脚,完美诠释了“如何构建影像”。
1. 创作理念:
哲学指导:借鉴老子“虚无空玄”的思想。
美学追求:融合中国传统山水的“意境”,追求“写意”与“虚实相生”。
技术支撑:使用富士中画幅相机,以16:9宽画幅和青绿山水色调,营造宏大、空灵的画面。
2. 创意摄影的方法论:
特点:情感化、创新化、数字化。
途径:追求“形似”、“形似+寓意”或“神似”。
中国美学根基:作品力求体现“中国理念、中国审美、中国气度”,从国学、诗词、国画中汲取灵感。
创作原则:坚持“艺术与科学融合”、“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制作”三精原则。
三、经典案例剖析
1. 《千里江山图·秦岭》:灵感源自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通过5张接片合成,再现了秦岭的雄浑与壮美。
2. 《汉江山居图》: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摹本,用9张照片合成,描绘了汉江沿岸的江南春色。
3. 《长安鼓乐图》:取材于唐代绘画,通过多底合成与数字做旧,生动记录了非遗项目“西安鼓乐”的独特魅力。
4. 《江山如此多娇》:借鉴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笔法,使用65:24的超宽画幅,完美呈现了黑独山的肌理与意境。
四、总结与展望
康浩明老师的实践清晰地指出了一条道路:当代摄影的未来,在于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根基,以先进的技术为手段,创作出能够表达时代精神、彰显民族气度的“新奇”作品。
讲座中提到了“前期精心策划”是成功的关键。要不要我为你详细拆解一下,一个成功的摄影项目,其前期策划具体应该包含哪些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