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FAM公教回顾|艺术家带你来看展——“第三届当代雕塑·油画青年推介展”
更新时间:2025-09-16 15:38 浏览量:1
2025年9月11日,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艺术家带你来看展“第三届当代雕塑·油画青年推介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如期举行。此次活动由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主持,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刘悦、王礼军二位老师为观众进行导览。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主持此次公教活动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向在场观众介绍,“第三届当代雕塑·油画青年推介展”是兼具试验性与探索性的学术型展览,本届青推展入选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中,雕塑与油画创作呈现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在深耕传统媒介本体语言的同时,以开放姿态吸纳新材料、新媒介与新观念,进而回归并刷新对艺术本体的思考。作品既映射社会与时代的最新脉搏,又体现出青年创作者在深度、广度与精度上的整体跃升。通过此次展览公教活动,使观众对当代雕塑和油画艺术的认识有所提升。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支部书记兼副主任刘悦为现场观众导览
此次青推展呈现油画创作的整体面貌,充分观照艺术家个人创作风格与本土文化个性,探索当代油画艺术持续多元发展的可行路径。在创作实践中,青年艺术家的思维非常活跃、视野也非常宽广。刘悦老师讲解到,从入选艺术家的作品中,既能看到绘画材料、创作手法的运用,也能看到年轻一代在艺术表达上的创新与突破,在立足油画本体的前提下,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无论是从观察视角、媒介实验、内容表现以及观念表达层面,都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新的拓展维度。
青年艺术家程宣睿的《失焦的瞳·星海》《渔人故事9》作品大多是以人物为主,但作者并不希望让自己的画面固定在人物表达或者单纯的叙事上,而是希望通过人物和背景等周围元素的相互交织,在画面整体视觉上形成一种情感氛围,能够直达给观众内心的情感呼应。由如青年艺术家梁国兴的《“摹”系列》:作品藉于北宋大家郭熙的《早春图》作为创作的“源”图像,材料运用选自于制作中国毛笔的重要材料之一“马鬃”,并通过马鬃的黑、白、棕三种毛色的构置来模仿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墨韵。作品以鬃为绢,以鬃为墨,旨在具有凹凸的二维空间中“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墨色晕染的流变与郭熙的早春之境,并以材料并置的视觉呈现来感知古人的墨色之韵和感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古雅之美。青年艺术家梁靖妍的《存在之维》,作品以有色砂为基,覆以白土,构成地质与文化隐喻的初始层面。用木刻刀模拟书写,在表层划刻,揭露底层并制造沟壑。填入铁粉后再次覆盖白土,铁粉经过白醋催化后,其痕迹穿透覆盖层自然渗出,形成不可控的自然肌理,形成物质自身的“书写”。有色沙土的叠加,刻痕与锈迹,共同探讨人工意志与自然法则的持续博弈与共谋。当介绍到自己近期的绘画创作时,刘悦老师讲到作品关注城市题材,包括人物与风景。在语言上更注重观看的确定性与包容性,即图像瞬间情境与想象空间结合的多重表现内容。《不期而遇》描绘了城市街角青年人偶然相遇的情景,一群惊扰的鸽子增加了情节的意外之感。《太阳雨》《清晨咖啡厅》则描绘了的清晨寂静的咖啡馆与其原本熙攘热闹场景的反差之感,揭示了事物不同内涵的差异与矛盾。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教师王礼军为现场观众导览
从本次青推展的雕塑作品能看到青年艺术家立足于雕塑本体语言的研究和新的表达形式的探索。既有对主题性雕塑创作的继承与发展,比如卫昆的《百年巨匠》,作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兼顾李泥塑的写意性和雕塑坚实的结构感,比如李向东聚焦社会现实的《互筑》表现了农民工当下的处境。也有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实践,比如陈杭的系列作品将中国古代的塔和楼的建筑形式进行雕塑转化;郭兵要则是吸收民间砖雕的造型语言进行再创作;雷云龙则是更充分的将泥彩塑的工艺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另一方面,青年艺术家对于材料与观念的探索也有鲜明的特点。比如王礼军的作品在雕塑的物理重力和空间场域的建构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陈春旺的创作则让观众穿行于身体与工具嫁接的现场。当然还有艺术家擅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雕塑的创新表达,比如张亚敏的作品写实的表象下呈现扭曲的形态;余康则是利用机械动态装置探讨人感知的不确定性。在这样一个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下青年雕塑艺术家的整体面貌的一个切片,也得以窥见当代雕塑的一个发展趋势。
活动集锦
编辑 | 杨鹏
初审 |董毅 王玉东 孙天艺 于冰蓉 徐楚蒙
复审 | 于童
终审 | 李旭飞
开闭馆时间
时间:9:30——17:30(17:0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节假日正常开放。
地址: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温馨提示:携有效身份证件进馆免费参观
10人以上团体观众需预约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