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老手艺,编织新篇章!看沙凤藤编的艺术之旅
更新时间:2025-09-16 16:35 浏览量:1
金沙街沙凤村曾经是闻名全国的“藤乡”,村里的藤业一路和藤业二路,如今仍默默诉说着跨越百年的故事。作为这段历史的“活化石”,成立于1989年的沙凤藤厂正以坚守和创新的姿态,为传统藤编技艺注入新活力。近日,记者走进工厂探访,见证藤条如何蜕变成艺术精品,让老手艺在新时代传承发扬的艺术之旅。
金沙街沙凤村。
沙凤藤厂的老手艺在新时代传承发扬。
不是简单的编织
而是从源头开始的艺术之旅
走进沙凤藤厂,记者看到了有序摆放的藤条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等。工人们正忙碌地为各类藤制品开料、筛选、打饼、机织以及拉花。“先开料,把每条藤的皮和沙丝(内层纤维)剥落,它们都有不同的用途。”沙凤藤厂厂长杜国波向记者介绍藤制品的制作工艺,“我们一直坚持从印尼进口原材料,确保藤条品质上乘。藤编不是简单的编织,而是从源头开始的艺术之旅。它们不是工业品,而是工艺品。”
工人们正忙碌地为各类藤制品开料、筛选、打饼、机织以及拉花。
杜国波介绍,藤条原料到厂后,要先清洗去污,经硫磺熏蒸、晒干后再开料。把每条藤的皮和沙丝剥落后,还要打薄、分选以及再次筛选颜色。如大家常见的黄色藤条,来自老藤,产量少但光泽好,品质也更佳。在这一过程中,师傅要仔细比对筛选,确保每根藤条色泽一致。
到了核心环节——机织和拉花过程,师傅通过半自动织机辅助编织,再手工拉花。只见师傅取一条藤条,手起手落,快速灵活穿插,经典的“眼笪”(鱼眼纹)复古纹路就呈现眼前了。最后是补笪环节,即修补完善藤笪的每一处细节。
拉花区工人正在编织。
在拉花区,记者见到老师傅玲姐,她在这里工作已30余年。她边编织边笑说:“我每天和藤条为伴,将它们从原料变成工艺品,没想到一晃就是30来年了。我们在这干得很开心!”
“一把藤椅要经过上万次编织,修补则是最后一道保障,确保‘睇得、坐得、捱得’(美观、实用、耐用)。” 杜国波拿起一件藤笪成品向记者介绍,为保证品质,每一道生产流程都要严谨而细致,每一步都需老师傅严格把控,“打薄要均匀,手工编藤全凭师傅的手感。”
手工藤笪,因环保性和手工艺价值备受高端市场青睐,目前藤厂开发有各类沙丝、合丝、藤芯等原材料,并大量编织生产磨青席、坑片席等藤席产品,以及眼笪、坑片笪、斜纹笪等近50种款式的藤笪,“眼笪”系列产品因其纹路复古、手感滑溜、透气凉快,成为最畅销的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和欧美国家和地区。
曾是全国闻名的“藤乡”
让老手艺在新时代延续
回望历史长廊,沙凤藤编曾一度无比辉煌,又几经曲折浮沉,如今仍在坚守和传承。
沙凤藤编的起源可追溯至鸦片战争时期。拥有40年藤编经验的传承人伍汉光介绍,当时,先辈周月庭在广州十三行打工,将那里的藤条带回沙凤,全村开始钻研藤艺。当时多为家庭小手作,供邻里使用。后来,引入了南洋藤材,藤制品开始外销,作坊规模扩大,更融入西洋元素,手艺愈发灵动。
到了1955年,南海藤厂成立,直至2006年清盘退出历史舞台。沙凤村藤编产业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盛极一时,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藤厂。当时,部分村民在藤厂务工,另有村民将藤席半成品带回家加工——白天在厂里忙碌,夜晚全家围坐灯下一起编织,这成为许多沙凤人难忘的集体记忆。一根根藤条化作精美的藤席、藤筐,撑起无数家庭生计。
沙凤藤厂编织的艺术精品。
“高峰时还出口卖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伍汉光表示,曾经,沙凤村是全国闻名的“藤乡”,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藤制品就产自沙凤村,一度成为行业“金字招牌”。金沙洲之所以会有藤业一路和藤业二路,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光辉岁月。
1989年,沙凤村村民杜健雄从南海藤厂学成后,创立沙凤藤厂,并坚守至今。创业初期条件艰苦,但凭借热爱,杜健雄推动工厂迅速壮大,曾经有过上百名工人日夜编织赶订单的情景。经历历史大浪淘沙,杜健雄坦言,工厂如今面临不少挑战,比如传承问题,“传承不是守旧,我们在思考传统藤艺如何在新时代活下来。还有更大的挑战就是手艺断层,手艺要精巧,就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但现在老师傅越来越少,入行的年轻人却不多。”
为探索传承创新,日前,沙凤藤厂赞助了一批藤材料,用于沙凤村青少年藤制品编织体验活动中,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藤编工艺魅力,探寻沙凤村“因藤而兴”的岁月记忆。“我们也在持续探索,让沙凤‘因藤而兴’的故事在指尖传承中延续。”杜健雄说道。
文 | 全碧芳
图 | 石建华
通讯员 | 林彬
编辑 | 曾晓泳 梁巧红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白云融媒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