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迹艺人苏永康,演唱会遭全网抵制本人破防,删评论还拉黑网友
更新时间:2025-09-17 16:55 浏览量:1
[吐舌]在温州,一场看似万事俱备的演唱会,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香港艺人苏永康计划于10月6日在温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开唱,票务平台大麦网上的热度相当可观。
超过六千人标记了“想看”,票价从一百多到六百多不等,甚至一度出现了“已售罄”的火爆场面,就当主办方以为是个稳赚不赔的好生意时却出现令人诧异的一幕,全网自发性的开始抵制,最终演唱会以失败告终。
为何网友如此抵制他?他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公众的愤怒,源于一段尘封已久却并未被互联网遗忘的往事,时间拉回到2002年6月8日,在台北一家酒吧里,警方进行了一次例行突击检查。
现场的苏永康状态迷糊,衣衫不整,随后,他坚决否认自己有违法行为,可是警方从他身上搜出了许多违禁品,物证确凿,不容辩驳,最终,他被送往勒戒所,接受了为期11天的强制治疗。
这桩旧案,迅速成了这次温州演唱会风波中所有争议的根源,网友们的发问非常直接,这种审批上的“绿灯”,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与不解,审批流程是怎样判定的,难道只是一张张表格的传递,而不对申请人的背景进行实质性的风险评估吗?
此前,艺人屈中恒也因劣迹事件被网友抵制,原定参演的话剧《宝岛一村》最终不得不将其更换,当该剧导演赖声川被问及为何起用该艺人时,他表现出的不耐烦与愤怒,也将他对这件事的不在乎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种漠视的态度,很可能也渗透在审批的某些环节中,有的流程更侧重于材料上的“形式合规”,却把艺人背后可能引爆舆情的“实质风险”搁置一边,这就是本末倒置,行不通的。
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记忆的保质期被无限延长,当演唱会的消息一公布,互联网便迅速完成了“考古”工作,苏永康的过往被翻出,网友瞬间从支持到反对,一股强大的抵制力量席卷而来。
网友们没有停留在口头声讨,而是采取了极具针对性的行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温州地方主管部门大量发送投诉信,核心诉求只有一个:禁止有劣迹的艺人登台表演,在中国捞金。
这不仅仅是一次情绪的宣泄,更是一场目标明确的舆论监督,主流的声音异常统一,认为对涉及违禁品行为必须“零容忍”,大家觉得,让这样的艺人重返舞台风光无限,本身就是对那些在一线时付出和牺牲的警察们的一种亵渎。
这种观点受到大家的强烈支持,它超越了单纯的粉丝争议,上升到了群众的道德情感和公共安全社会价值观的层面。
有趣的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地区网友,在看到大陆民众成功抵制屈中恒、苏永康等艺人后,纷纷表示羡慕,他们认为这种坚决的态度能起到真正的“杀鸡儆猴”作用,这种公众监督的力量是非常有效的。
当然,舆论场中也夹杂着一些微弱的异议,有人认为事情已过去二十多年,当事人也受到了惩罚,不应该再揪住不放,然而,这种“宽容论”很快就被淹没在主流的声浪中,事实证明,在涉毒这类触及社会底线的原则性问题上,公众的道德标准是高度统一且不容挑战的。
面对排山倒海的质疑与抵制,苏永康本人选择了最被动也最糟糕的应对方式,沉默。从头到尾,他未曾通过任何渠道发表过只言片语的公开声明。
网友们很快发现,其短视频账号的评论功能被悄然关闭,那些早先涌入的抵制性留言,被大量删除,更有甚者,一些持续发表抵制言论的网友,发现自己被他拉入了黑名单。
这一系列“控评”操作,在公众眼中非但没能展示出任何掌控力,反而被普遍解读为心虚和“破防”的表现,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做法,不仅没能平息风波,反而火上浇油,激化了矛盾,也彰显了他是一个没有担当,不敢直面错误的人。
这种姿态,与他当年的表现形成了极为讽刺的反差,2002年事发后,他虽然辩解自己是“喝断片”了,但也曾公开表示,不介意成为反面教材,可二十多年后,当公众真的把他当作“反面教材”来审视时,他却连直面舆论的勇气都丧失了。
这种前后不一,更让公众怀疑其悔过的诚意,回顾近年来其他试图复出的劣迹艺人,似乎总能看到相似的剧本,因接触违禁品被抵制的宋冬野,在演出取消后曾发布长文“卖惨”,言辞间充满委屈,另一位艺人含笑,改名韩朴俊后参演了《狂飙》等热剧,被发现后竟辩称自己是“误食”。
他们并没有真诚悔过的态度,总想绕过那段不光彩的过去,而这种逃避错误和不真诚,恰恰是他们始终无法获得公众谅解的根本原因。
苏永康温州演唱会的最终落幕,也警示那些抱着侥幸心理试图复出的艺人们,随时接受大众网友的审判,也休想利用明星光环,去触碰法律的底线!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