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的真空中触摸灵魂——《璐瑶的世界》的语言诗学与艺术探险
更新时间:2025-09-17 17:52 浏览量:1
在文字的真空中触摸灵魂
——《璐瑶的世界》的语言诗学与艺术探险
文/张永波
一
初次和璐瑶 “搭上线”,还是我帮她敲开作家协会大门那会儿。那时候就知道,她早是圈内小有名气的 “墙外香” 诗人 —— 粉丝撒遍大江南北,还身兼好几个平台的版主和指导老师,文学影响力早跳出了地域的小圈子。后来陆续收到她的两本诗集,一本装着古典诗词,一本满是现代诗。其中《璐瑶的世界》刚翻几页就让人眼前亮,本来想提笔写点感想,偏偏被编辑工作绊住了脚。如今抽闲细品,才越发觉得她的现代诗藏着 “别有洞天” 的妙;至于诗词领域,我涉猎不多不敢乱评,就单说这现代诗,权当和大家聊聊天。
为啥偏偏喜欢璐瑶的诗?说到底是被四重触动攥住了心:头一桩是她对文学那股子 “敬着、捧着” 的劲儿,再加上笔耕不辍的韧劲儿 —— 要知道,能守住创作的根,靠的从来都是这份坚持;第二是诗里藏不住的真性情,善良、质朴全是顺着文字流出来的,半点儿没掺 “装腔作势” 的假;第三是她把生活、生命揣在心里疼,既懂尊重又肯琢磨,还满是热爱,所以文字从来没飘着,全扎在现实的泥土里;最后是她对题材的 “精雕细琢”,还总想着突破自己,这份追求劲儿太难得。
璐瑶的诗最不喜欢 “堆华丽辞藻”,反倒用近乎白描的法子,和读者搭起了 “悄悄话” 的小场域。就像《母亲眼睛笑成一条线》里写的:“小时候,母亲的碗里 / 总是清汤寡水 / 把抗饿的食物 / 放进我们的碗中”。“清汤寡水” 的碗、“抗饿的食物”,全是咱打小熟悉的家常画面,一下子就把母亲藏在饭里的疼惜拽到眼前 —— 仿佛能看见母亲笑着把窝头往咱碗里塞的模样,读着就暖。这种语言没半点 “花架子”,像山涧里的清泉,一眼能望到底,可底下藏着的情感分量,能压得人心头发热,亲切得就像听家里人说话。
她还特会从 “平常物件” 里挖 “带劲儿的意象”,用简简几句话,就能搭出满是诗意的小世界。《夕阳下的春风》里那句 “流淌的小河溅起的音符 / 协奏着黑色的落寞与蓝色的孤单”,多妙啊!把小河流水声变成 “音符”,再用 “黑色”“蓝色” 给情绪 “上色”,没说一句 “我好孤单”,可那份静下来的落寞,一下子就传到心里了。这种 “减字” 的本事,让意象像快刀似的,直戳生活的本质 —— 看着简单,细想全是嚼头,这语言魅力真不是随便练出来的。
《璐瑶的世界》作者:宋玉芳
二
璐瑶最擅长 “织意象群”,把好些意象串起来、撞一撞,就能搭起跨着时空的 “情感地图”。《虚幻》里写:“漫步人间 / 被动地承受喜悦、忧伤,以及 / 古老烟火的熏陶 // 身为凡人,我 / 不得不习惯悲欢离合”。“人间”“古老烟火”“悲欢离合” 这些意象缠在一起,把一辈子的滋味都裹进去了 —— 眼睛能看见画面,心里能碰着情绪,读着读着就想起自己的日子,共鸣来得特别实在。她这 “织意象” 可不是简单堆东西,更像编渔网:每个意象都是网眼里的节点,互相勾着、连着,最后兜起一个又深又丰富的诗意世界。
就像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用 “枯藤老树昏鸦” 一串意象织出深秋的凉,璐瑶也懂这 “织网” 的门道 —— 她诗里的意象从不是零散的珠子,而是串成网的节点,互相勾连,把生命里的那些甜酸苦辣都兜进来。
诗里还藏着好多 “留白” 的巧思,璐瑶总爱 “不把话说满”,把想象的空间全留给读者。还是《夕阳下的春风》,“时光静谧 / 流淌的小河溅起的音符 / 协奏着黑色的落寞与蓝色的孤单”—— 从 “小河音符” 到 “落寞孤单” 之间,她没写 “我站在河边想了啥”“风里飘着啥声音”,可咱们读的时候,自会脑补出黄昏的河、发呆的人,把自己的故事填进去。这留白不是 “没写完”,而是种 “聪明的偷懒”:让诗歌藏着 “含蓄的美”,读者也能跟着参与进来,把诗读成自己的故事。
这和中国画的 “留白” 太像了 —— 寥寥几笔勾个轮廓,剩下的全交给看的人去想。璐瑶的诗也是这样,没说透的那些话,反倒让每个人都能在诗里找到自己的 “情绪落点”:有人想起河边的散步,有人念起独处的黄昏,诗的意思就这么变丰富了。
诗集中的 “虚实结合” 更是一绝:实景是底子,虚情是魂儿,俩凑一起才够味儿。《残阳下》写母亲遇险的场景:“母亲在路上 / 被撞伤 / 大片的残阳 / 染红了长街的空旷 / 听不见手术室里的声音 / 听不见母亲的呻吟”。“大片残阳染红空落落的长街” 是眼能看见的实景,可背后藏着的,是听不见手术室动静的心慌、摸不到母亲温度的焦虑 —— 实景托着虚情,疼得人心里发紧。技巧全是为情感服务的,没半点 “炫技” 的痕迹,读着就像自己的事儿一样揪心。
就像杜甫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前半段 “涕泪满衣裳” 是真真切切的喜,后半段 “即从巴峡穿巫峡” 是想象的归乡路,虚实一搭,喜悦就炸开来了。
《人民艺术家网》执行主编(首席记者)马金星,采访《璐瑶的世界》作者宋玉芳女士
在《残阳下》也是这样,用实景勾着虚情,把对母亲的牵挂写得又细又深,读着就想抱抱家里人。
璐瑶的诗不只是 “抒感情”,还藏着对生命、命运的 “琢磨”。《相遇》里写:“一粒米,遇到水 / 是孤独的 / 一碗米,遇到水是幸运的 // 很多时候 / 你都在感慨 / 命运之手的乏力”。就这么个 “米遇水” 的日常小事,被她翻成了对命运的思考 —— 平常物件一下子成了 “敲开生命本质” 的钥匙,诗就不只是 “抒情小短句” 了,多了份思想的重量。
这种 “琢磨” 不是硬灌大道理,而是从生活里 “渗” 出来的:读的时候没觉得在讲道理,可合上书就会想 “我遇到的‘水’是幸运吗?”。就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普通人的日子却藏着人生的理儿,璐瑶也是这样,从 “米和水” 的小事里挖深意,让诗能 “戳醒人心”—— 读完会停下脚步,想想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更难得的是,她还敢 “打破自己的风格”,试着把不搭边的意象凑一起,给诗集添了新劲儿。《春风入梦》里写:“琴弦上 / 海水奔腾,夹杂着 / 元曲的隐痛 / 宋词的情长”。“琴弦” 上跑 “海水”,还混着 “元曲”“宋词” 的滋味,看着不搭,可凑一起偏偏有特别的美感 —— 既没丢了她原来 “轻灵” 的底子,又把诗歌的 “艺术边界” 撑宽了。这股 “敢突破” 的劲儿,全是对创作的较真。
文学圈里好多作家都在 “求新”:莫言把民间故事、魔幻现实揉一起,打破了传统叙事;璐瑶虽然写的是诗,可这份 “敢尝试” 的心思是一样的。她用 “跨意象组合” 给诗歌开了条新路子,让《璐瑶的世界》在一堆诗集中能 “立住脚”,透着独一份的艺术魅力。
三
现在的文坛挺热闹:各种思潮、流派撞来撞去,创作看着繁花似锦,可 “喧嚣” 和 “浮躁” 也跟着缠上来了。不少人追着流量跑,把技巧当外衣、辞藻当胭脂,写出来的东西看着花里胡哨,一咂摸全是空的 —— 没了生活的根、没了情感的底,读着跟嚼干蜡似的,过眼就忘。
可璐瑶偏不跟着凑这个热闹,倒像个沉得住气的 “守园人”,在自己的创作小园里默默耕着。在她心里,文学从来不是 “追名逐利的工具”,而是装着情感和思想的 “神圣小庙”。她揣着一颗 “赤子心”,把生活里的小细节都收进眼里:路边的草、母亲的碗、夕阳下的河,全被她揉进诗里,再把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敬,一股脑儿倒进去。她的诗没掺假:是生活的 “快照”,是心里的 “实话”,每个字都淌着真诚的血,透着人的温度。
就说乡愁吧,好多人写乡愁爱 “喊口号”,可璐瑶不。《虚幻》里写:“漫步人间 / 被动地承受喜悦、忧伤,以及 / 古老烟火的熏陶 // 身为凡人,我 / 不得不习惯悲欢离合”。没扯着 “乡愁” 的大旗,也没堆华丽辞藻,就写 “在人间走着,扛着喜、咽着忧,还得被老日子的烟火熏着”—— 这不就是每个在外的人都有的滋味吗?藏在 “古老烟火” 里的乡愁,没说一句 “想回家”,可读着就想起老家的灶台、门口的树,心一下子就软了。这就是真诚的劲儿:不用煽情,照样能戳中人心。
写亲情也是这样,她从不 “刻意感动”。《母亲眼睛笑成一条线》里那句 “小时候,母亲的碗里 / 总是清汤寡水 / 把抗饿的食物 / 放进我们的碗中”,就几句大白话,没写 “母亲多伟大”,可看着 “清汤寡水” 的碗,就想起母亲总把肉夹给咱的模样 —— 这份藏在饭里的爱,比任何 “抒情句” 都暖。璐瑶就这么用 “家常话” 写亲情,把最普通的细节变成最戳心的感动,读着就想给妈打个电话。
这份真诚还藏在她对 “生命困境” 的琢磨里。遇到难事儿,她不躲也不装:诗里有对生活的 “叹气”,也有对未来的 “盼头”,这些真真切切的情绪缠在一起,倒成了诗的特色。她写创作从不 “迎合谁”:不追流量,不赶时髦,就凭着真心写,让诗回到了 “本来的样子”—— 能当读者的 “心灵小窝”,还能让人想明白点事儿。
在《璐瑶的世界》里,“真诚” 就像一根线,串起了所有的诗。正是这份真,让诗有了 “打动人的劲儿”,也让我们读的时候,能摸着文学最本真的好。璐瑶用自己的笔证明:就算在热闹的时代里,也有人守着文学的 “真心”,用诗把生活的真和美写出来。这大概就是《璐瑶的世界》最珍贵的地方吧。
张永波
本文作者艺术简介
张永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东北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
有作品先后在《诗刊》《人民日报》《星星诗刊》《草堂》《诗选刊》《诗潮》《扬子江诗刊》《绿风》《诗林》《诗歌月刊》《北京文学》《天津文学》《飞天》《山东文学》《安徽文学》《朔方》《鸭绿江》《北方文学》《草原》《星火》《青海湖》《特区文学》《文学港》《湘江文艺》《绿州》《红豆》《佛山文艺》《厦门文学》《文学报》《散文百家》等300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近千首(篇)。
有作品收录于《2003年度中国诗歌选》《新世纪5年诗歌选》《2011年度中国优秀诗歌选》《2021年度中国优秀诗歌选》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地火芬芳》《隔山有耳》等书籍。先后多次获得省部级文学专项大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