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美展从“以美育代宗教”到“人机共生”:刘海粟美术馆30年答卷 - 凤凰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17 20:10 浏览量:1
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2025年9月13日,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造力核心命题的“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在刘海粟美术馆盛大启幕。本届展览以“机·智”为主题——“机”寓意人工智能(AI)的澎湃浪潮,“智”象征人类独有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旨在探索人机共生时代艺术的新可能。
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和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新长宁(集团)有限公司、明园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明圆美术馆协办。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刘海粟美术馆外观,图片致谢刘海粟美术馆
在刘海粟美术馆的入口处,红色的实线多边形与蓝色虚线圆形,组成一对彼此交织、却又相互对峙的主视觉,揭晓了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的主题。
红色多边形,代表人工智能的理性与精确。它的每一条边都冷静、果断,像算法一样不容误差,多边形中嵌入的文字以Unicode编码呼应着“机”的数字化本体。蓝色圆形以虚线的形式轻盈环绕,它以更包容与流动的姿态承载人类智慧的整体性与有机感,表现“智”的人类文明的融汇。
虚实之间,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直观表达“人机合作与对抗”的策展焦点。
刘海粟美术馆一层,图片致谢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简称青年美展),始于1980年,改革开放的晨曦之间。四十五年来,它静静成长,也深深烙印下中国当代艺术探索的足迹。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持久的省市级青年美术项目之一,它不只是一个展览,更是一座城市的艺术记忆,是一方默默见证才华萌发与时代变迁的土壤。
而今年,青年美展走到第18岁的成人礼,青年所面临的世界也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互联网同呼吸、技术共生共长的年轻创作者们,正在目睹传统媒介的解构,经历新兴科技的冲击。本届青年美展组委会收到4060件投稿:艺术家用AI技术生成所目睹的图景,利用算法重新构建语言形态,也用传统的技法表达虚拟的连接。
“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开幕现场,图片致谢刘海粟美术馆
“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开幕现场,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郁镇宇致辞,图片致谢刘海粟美术馆
今年,展览亦展现出了与过往决然不同的面貌:不仅首次扩容至C·PARK海粟文化广场,还依托地铁专列让艺术驶入日常,短视频计划揭幕创作的现场,播客空间促成思想的交锋,“YOUNG TOUR”联动全城艺术生态……它既有新命题(人工智能与人类“机智”)、新机制(全民参与与生态构建)和新语言(跨媒介与文化杂糅),更重要的是,它为这个时代找到了青年艺术表达的现在时。
三十而立:美术馆的突围与创新
刘海粟美术馆广场,图片致谢刘海粟美术馆
1912年,17岁的刘海粟与友人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更名为上海美专),提出“发展东方艺术、研究西方艺术蕴奥、以艺术唤醒民众”三大宣言。他受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启发,将“閎约深美”确立为校训,强调艺术与生命解放的关联,率先推行人体写生、男女同校,直面封建社会的道德围剿,以“艺术叛徒”之姿撕开旧文化的铁幕。
彼时,面对着一个全新的时代浪潮,刘海粟以“不息的变动”作为美专自身的精神内核。他认为“在这种不息的变动之中,也许能产生一种不息研究的精神”,并将它作为了自己从艺的理念,求新求变,一生追求时代精神,时时刻刻都敢为人先。
作为破旧立新的时代先锋,刘海粟之“新”,在于新思想、新媒介和新教育。他不仅打破了“西学东渐”的单向路径,开创中西艺术的双向对话,还首创户外写生课程,带领学生深入自然,超越技术训练而直指生命体验。
113年后,我们迎来了全新的课题和客体。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郁镇宇致辞,图片致谢刘海粟美术馆
今年是刘海粟美术馆建馆30周年,而与之合作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也已走过了40年、举办了十八届。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选择这样一个充满未来感和技术反思的主题来举办青年艺术展,背后是深刻的现实考量。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郁镇宇表示,这一选择 反映了当下的现实。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艺术如何寻求突围?年轻艺术家又该如何利用新技术来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这些迫切的问题催生了本次展览的主题。青年艺术家的特点在于勇于创新,而这个时代正需要他们的这种艺术创新精神。
“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现场,图片致谢刘海粟美术馆
刘海粟先生毕生倡导“艺术是生命的表现”,其艺术实践始终充满探索的激情与创新的锐气。“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简称“青年美展”)与刘海粟美术馆携手步入新纪元,本届展览以“机·智”为题,展开一场关乎未来、关乎创造、也关乎“人”与“机器”之间微妙关系的艺术对话。
在这场交汇之中,我们试图追问:在人机共生的时代,艺术是否正在走向另一种可能?
何为“机·智”?时代发问,青年作答
毫无疑问,AI是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技术范式、产业格局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它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飞跃,正引领社会从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加速演进。
展览开幕现场,总策展人、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林明杰致辞 图片致谢刘海粟美术馆
总策展人、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林明杰在采访中表示:“本届上海青年美展的主题定为《机·智》,其寓意在于,在以算法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亟需探索人类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应对能力的各种可能性。艺术本是人类为应对严峻并多变的生存环境,抚慰人心,创造美好,保持自身思想活力、突破惯性思维,不懈创新求变的文化活动。”
在风云际会的大变局中,艺术未来会怎样?人机关系将走向何方?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刻的哲学与美学命题。
如今,艺术的第一现场已经改变——过去是教堂、博物馆、美术馆,而今天,每个人的朋友圈才是第一艺术现场。社交媒体的分享带给观众浩如烟海的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创作者需要具备与时代对话的能力,也要具备吸引观众驻足和思考的能力。
对于年轻艺术家而言,这种挑战更为严峻和迫切。他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做出自己的选择、探索和努力。本次展览的目的,就是真实地呈现当下年轻艺术家们的生存状态、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的兴趣与性格如何通过作品与这个时代产生共鸣。
如何评审?一场“因材施评”的实验
展览共计征集到海内外青年艺术家4060件/组精彩佳作,投稿数量创下刘海粟美术馆新馆恢复举办该品牌大展以来的历史新高,充分体现了青年艺术家群体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展览日益扩大的全球影响力。
投稿作品类型在传统的平面绘画、雕塑装置之外,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趋势,广泛分布于新媒体影像、实验摄影、艺术设计、数字艺术(包括AI生成艺术、算法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潮流艺术(如潮玩设计、街头艺术衍生)、跨媒介装置等新兴艺术类别。这种创作媒介的广泛拓展,正是对当下喷薄向前的人工智能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文化变革的敏锐呼应。这次所有参展艺术家的出生日期均为1980年1月1日之后,他们是真正成长于信息时代、浸润于科技环境中的一代。
经过由策展人、学术主持、知名专家评委、艺术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多轮严格评审,入围展览作品约在400件。在艺术领域,以往大型展览常因评审机制引发争议。入围作品的评审标准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也将对青年艺术家后续创作带来更多的思考。
总策展人林明杰在凤凰艺术的专访中表示:本届青年美展一部分作品通过公开征集,由评委会投票决定;另一部分,则让策展团队主动从投稿中去发现、跟进有潜力的艺术家,帮助他们将作品进一步打造为展览的亮点。
评审团队亦考虑到艺术家面临的实际顾虑,部分优秀艺术家因主观意愿不愿参与公开征集,但其艺术探索具有独特价值。基于对策展专业性的信任,评审团也预留了一定比例的邀请名额,吸纳这类作者进入展览平台,不过具体比例与操作细则仍在探索中,希望借本次实践为未来建立更清晰的规范。
15位青年策展人团队,图片致谢刘海粟美术馆
在评审结构上,同样进行了改革:
1. 初评年轻化:由著名艺术评论家、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林明杰担任总策展人,并首次大规模邀请青年策展力量深度参与。刘海粟美术馆的青年策展人周阳、刘璐、徐洁,以及乐梦融、崔昱、李政钟、赵蕾、陆俊毅、尚一墨、包为跃、邹一了、武林、罗仕平、汪沂、夏磊等15位来自社会各界、不同年龄层的优秀青年策展人共同组成策展团队。他们不仅参与前期策划,更将“站上展览中央舞台”,在展览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携手为展览注入鲜活、多元的青年视角与创新能量,以创新迭代的理念拥抱艺术新力,确保展览真正反映青年所思所想。
2. 复评专业化:终审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老师作为召集人,组建了以丁乙先生,龚彦馆长、著名青年艺术家石至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著名视觉艺术家胡介鸣教授和上海美协副主席、秘书长丁设等艺术界顶级专家评审团,对作品进行了无记名投票,确保不同技术、不同观念的作品都能得到最专业的审视。
评委会评判作品的标准不是一刀切,而是 “因材施评”。他们根据作品本身的诉求——它想用什么技术、想达到什么效果——来动态地选择评判标准。艺术,正是一个前沿的实验场,让我们通过了解和看待艺术,去培养自己应对和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因此,评审标准不应局限于“是否看得懂”或“是否喜欢”。评审团更关注艺术家的创作初衷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技术手段,想做什么样的表达,其手段是否运用到位,表达是否具有创新性。只要具备这些特质,即使目前不被理解,也应获得探索和展示的空间。
因此,本届评审团意图推动一场评价机制的革新——评判应基于作品自身的语言与媒介属性。拒绝以传统绘画的标准约束数字艺术,也警惕以技术复杂度遮蔽观念的价值。本次展览努力构建的,是一种更贴切、更开放的评审框架,旨在让每一种探索都获得应有的回响。
破界融合: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艺术生态
C·PARK海粟文化广场D栋展区,图片致谢刘海粟美术馆
在往届大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美术馆大展力求实现全维度扩容升级,主办方积极联动更多元化的艺术伙伴与社会资源,展览首次明确提出并探索打通“艺术产业全链条”的愿景。本次展览的新,不只是几位艺术家,一两场展览的升级,更是美术馆托举青年艺术家的切实行动。就如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郁镇宇写到:“上海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她始终相信青年——相信他们能在人机之间、算法与心灵之间,探寻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现在时。”
以“机·智”点亮艺术的能量之环,本届青年美展推出以下新举:首次与申通地铁合作,将上海4号线打造成一座流动的美术馆。从延安西路站出发,一批精选作品以高清复刻或数字化形式,出现于多个地铁站内,让艺术融入日常通勤的场景,成为城市生活中不期而遇的风景。
主办方同时发起“YoungV短视频计划”,邀请艺术家亲自拿起手机或相机,记录创作中的点滴片段——工作室里的思考,生活中的灵感,甚至那些犹豫与突破的瞬间。策展团队也将以跟拍的方式,走近艺术家的真实现场,用影像记录创作生态中的瞬间。
小宇宙APP 上海青年美展播客录制现场
声音,在此次展览中成为另一种温柔的出口。小宇宙APP作为首席播客合作伙伴,将在海粟文化广场的中庭搭建一个开放式录音空间。全新栏目“艺术超有用”将邀请来自艺术、收藏、疗愈等不同领域的嘉宾,畅谈他们的见解与体验。这些对话不仅现场发生,也会通过播客传递到更远的地方,让艺术的声音接入更多人的日常。正如小宇宙负责人所言:“播客是年轻人倾听与表达的新方式,它与艺术自然相通。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让艺术变得可听、可感。”
青年美展:四十五载的发展与传承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
就如刘海粟为自己和自己创造的美院所定下的“不息的变动”内核,在历史的进程中,变与不变是永远不息的命题。如果说彼时他挑战的是封建伦理与古典艺术范式,媒介集中于绘画、雕塑等传统形式,那么当代青年所直面的便是算法霸权与虚拟现实,媒介扩展至AI、生物艺术、元宇宙等领域。刘海粟的“新”源于文化启蒙的迫切性,而今天的“新”源于技术革命的重构力。
但对于艺术本质与人文精神的追求和追问却始终如一。横跨古今,在本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上,我们看到了和刘海粟相似的对自由的追求、对传统的再阐释和美育的社会性。刘海粟曾言:“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唯有不断努力,才能以艺术推动社会进步”。从百年前上海美专的写生课到今日AI时代的“机·智”展览,变的是技术与语言,不变的是青年对创新的渴望、对自由的追寻、对人文价值的坚守。刘海粟美术馆的这场展览,既是向先驱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提问:在算法席卷的时代,人类创造力如何重定义自身的价值?答案或许就在青年艺术家们“破界融合”的实验与胆识中。
历史已证明,真正的“新”从未脱离对“旧”的深刻理解——它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而非断裂。刘海粟如此,今日青年亦如此。真正的先锋也从不畏惧媒介变迁——他们永远在时代的最前沿,以艺术之名,为人类精神争自由。
当被问及想用一句话如何向公众介绍本次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时,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郁镇宇发出了简洁而有力的邀请:“我们这次有个口号:‘该你上场了’。请大家来看青年艺术家,来看到未来的发展。”
这不仅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呼唤。它邀请每一位观众入场,共同见证和参与中国青年艺术力量的蓬勃生长。
展览名称:
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展览时间:
2025年9月13日-2025年11月23日
场馆名称:
刘海粟美术馆+C·PARK海粟文化广场D栋
场馆地址: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609号
上海市长宁区昭化路638号D栋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采访/王清扬 撰文/dbk 王清扬 编辑/王清扬 责编/dbk 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