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说可,良知说不
更新时间:2025-09-19 19:15 浏览量:1
近日,苏永康温州演唱会官宣后即遭遇舆论强烈抵制,仅在24小时内便从“审批通过”走向悄然撤档。这一事件迅速发酵,不仅是对个别艺人过往行为的否定,更是社会集体价值观的一次明确表达——某些底线不容逾越,某些红线始终鲜明。
苏永康温州演唱会信息(截图自票务网站)
审批合规,就等于艺人合规?
在审批逻辑里,核查演出曲目是否健康、场地资质是否达标、安全预案是否完善,这些都是“合规”的必要项,可偏偏漏了最关键的一环:这场演出的核心——艺人。公众抵制的从来不是演出本身,而是涉毒者重返聚光灯下、享受鲜花掌声的资格。审批部门能确认“唱什么歌”合规,却没意识到“谁来唱”才是关键,能保证“流程走得对”,却没考量“结果是否对”,这种只看事、不看人的审核,本质上是对社会公共情感与禁毒共识底线的漠视。
龙湾区文旅局回复
要知道,公众对涉毒艺人的抵制,从来不是毫无来由的“苛责”。当缉毒警察在边境与毒贩殊死搏斗,当无数家庭因毒品支离破碎,这些沉甸甸的代价,早已让“涉毒”成为公众心中不可触碰的红线。可审批环节为何偏偏对这根红线“视而不见”?是审核标准本就存在漏洞,还是审核过程中只盯着“程序正确”,却忽略了“价值正当”?所谓的“合规”,究竟是在守护文化市场的秩序,还是在变相为劣迹艺人打开回归的缝隙?
演出撤档,为何难消疑惑?
撤档或许能暂时平息舆论的怒火,但却无法解答公众心中的疑惑。这场撤档,到底是审批部门主动发现问题后的纠错,还是在舆论压力下的被动妥协?若没有网友的集体抵制、舆论的持续发酵,这场“程序合规”的演唱会,是不是就会如期开唱?
苏永康相关演出被下架
网络上一搜便知的艺人污点,在专业审批流程里却成了“漏网之鱼”,这绝非简单的“信息壁垒”问题。本质上,是审核机制长期将“道德审查”排除在外,只盯着纸质材料的完整性,却忽略了文化活动本该承载的价值观引导责任。公众执着于讨论,正是因为担心:这次靠舆论拦下了一场演唱会,下次呢?
苏永康社交账号评论区
讨论不休,到底在追问什么?
公众执着于这场讨论,并非要跟某个艺人或某场演出“死磕”,而是在捍卫一种底线,文化舞台不该为劣迹艺人提供洗白的土壤,公共资源更不该为违背社会价值观的行为“背书”。当审批结果与公众认知产生如此大的偏差,当“舆论补位”成了纠正错误的常态,公众难免会怀疑:我们的文化监管体系,到底能不能守住该守的底线?所谓的“审核”,究竟是应该在前置把关,还是在事后“救火”?
文化审批的标尺,绝不该只锚定冰冷的流程条文,更该贴合鲜活的社会价值观。当“合规”的认定无视公众的情感共鸣与道德底线,当监管的纠错永远慢于舆论监督,即便这次演唱会撤了,下次仍会有新的“争议演出”冒出来,公众的讨论也永远不会真正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