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杂技之桥上的一块砖”——访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奖得主徐迎军
更新时间:2025-09-20 15:32 浏览量:1
他是一名闪耀舞台的杂技演员,曾荣获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奖。如今,作为吴桥县杂技文化生态中心办公室主任,指导本届杂技节巡游方队的演练,是他眼下的重要工作。他就是徐迎军。
日前,在吴桥县第一初级中学运动场上,民间非遗巡游方队演员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排练。徐迎军走在队伍中,一边热情调动演员情绪,一边用夸张的示范动作点燃全场。演员们心领神会,表演越发精彩。
“硬汉子”的淬炼时光
作为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第一届学员,徐迎军对杂技满怀赤诚。他训练格外刻苦,凭借优异表现,经多轮选拔,他被选中参加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参赛节目《晃板》。
“那时,学校条件十分艰苦,训练基本在室外进行。冬天冷得呵气成雾,但训练时又不能穿太厚,常常冻得直打哆嗦;夏天则晒得皮肤黝黑,汗水不知浸透了多少件训练服。”徐迎军回忆道,在那段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无论严寒酷暑,他和队友们始终坚持训练。
展开剩余72%他在节目中担任“底座”演员,需以双腿支撑上方6名演员加上自身的重量,并始终保持平衡。有一次排练出现失误,上方演员猛然跌下,他脚下一滑摔了出去,腿卡在了道具梯中,膝盖肿得像馒头一样。尽管如此,徐迎军仅休息三天就回到了排练场。同学们无不敬佩,称他为学校的“硬汉子”。
付出终有回报。《晃板》节目在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一举斩获最高荣誉——金狮奖。“当最后七人造型完成,所有演员顺利落地谢幕的那一刻,我心里紧绷的弦终于松开:我们成功了!”徐迎军感慨地说。
越洋跨海,技传四方
毕业后,徐迎军随杂技团踏上世界巡演之路,把吴桥杂技的独特魅力带到世界各地。杂技艺术没有语言障碍——跟斗、倒立、叠罗汉、舞中幡……每一个动作,都是通行世界的艺术语言。
1994年在德国柏林的演出令他记忆犹新,当时台下多数观众对中国杂技了解不多。节目表演中,掌声、惊叹声一次次响起。尤其是整场节目表演结束后,现场先是一片沉寂,紧接着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掌声根本停不下来,我们返场谢幕整整七次,感觉非常自豪,同时也印证了吴桥杂技的非凡魅力。”徐迎军坦言,“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杂技跨越国界的力量。”
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涌到台前请求合影。一家中国同胞听到他们来自沧州吴桥,连连赞叹:“难怪表演这么精彩,原来是来自享誉全球的杂技之乡呀!”徐迎军被观众团团围住,他一边比画交流、一边讲解技巧。尽管语言不通,但从对方伸出的大拇指和惊叹的眼神中,他读出了由衷的赞叹与敬佩。“杂技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桥梁。能成为这座桥上的一块砖,我无怨无悔并无比自豪。”
走进校园,播种梦想
2018年,徐迎军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吴桥县教育体育局“杂技文化进校园”工程推动者。他深知,若没有年轻一代的认知与热爱,再辉煌的文化也难免褪色。而要让孩子真正喜欢,绝不能靠枯燥的说教。
他参与编撰了《吴桥杂技》系列校园读本,为不同学段的孩子量身定制内容。他还常常带着道具走进课堂,即兴表演一段小魔术,或教孩子们转盘子、抖空竹。课堂常充满笑声与惊叹,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体验——这不像上课,更像一场奇妙的文化游戏。渐渐地,爱上杂技、练习杂技的孩子越来越多。
不久前,徐迎军听到一个暖心的消息:一位家长特意来到学校,说孩子自练习杂技后不仅专注力提高,也更坚强懂事了。杂技训练并未影响学习,反而促进了成绩提升。“杂技练习跟学习一样,需要专注力和持之以恒,需要不怕困难、突破自己,否则难以成功。所以听到这样的反馈,我并不意外,特别为他高兴。”徐迎军笑着说。
守护根脉,延续记忆
目前,徐迎军就职于吴桥县杂技文化生态中心,从事杂技文化的系统性发掘、抢救与保护工作。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走访散落乡间的老艺人,发掘那些濒临失传的独门绝技。有些老人已年逾九十,记忆模糊,徐迎军就一次次登门,坐在炕头陪他们聊天,并以文字、音视频形式留存每段记忆、每个动作细节。只为将这些珍贵的技艺最大限度保留下来,传给后人。
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即将开幕,徐迎军难掩激动之情:“杂技节终于回家了!我特别兴奋。希望以杂技为桥,让更多人看见沧州、走进吴桥,助力家乡迈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