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高薪工作、热门演唱会赠票?9月警惕电诈新骗局
更新时间:2025-09-20 20:32 浏览量:1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洋子)金九的长沙,正值招聘旺季与演出热潮叠加期,众多招聘活动接替举行,各类音乐节、演唱会密集上演。然而,在人们追逐职业发展与文化生活的需求背后,诈骗分子也在伺机而动。近期长沙警方公布的两个典型案例,揭示了当前电诈犯罪的新动向。
骗局一:
年入20万的“出国务工”
9月15日,长沙市公安局芙蓉分局出入境管理大厅,曾先生(化名)满怀期待地前来办理证件,准备开始他想象中的高薪海外工作。
曾先生是一名普通的泥瓦工,不久前,他在网上认识了一位“热情”的介绍人,对方承诺能为他介绍一份轻松月入过万的境外工作。“办好证件后,只需缴纳一笔信息费,就可以成功报名。”芙蓉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的工作人员没有轻易放过这个看似普通的申请,得知曾先生办证目的是出境务工,工作人员立即提高了警惕。
据曾先生讲述,他通过网络认识的介绍人承诺“轻轻松松月入过万”,只需缴纳信息费并办好证件即可入职,对方还宣称“路费全包”“免费住宿”。当民警询问企业具体信息、工作强度及保险事宜时,曾先生却一无所知,更无法提供国内劳务输出公司的资质证明。
大队长周艺和副大队长康波立即警觉起来,判断这可能是一起典型的出境务工诈骗。然而,最初曾先生对警方的担忧不以为意:“你们想多了吧?他们说了,之前缴完费的人,都开始工作了。”
民警没有放弃,深入核查发现,该所谓“派遣公司”未列入商务部“国家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录”,属于无资质非法中介。经耐心劝说,曾先生才意识到自己险些落入陷阱。“幸好你们劝住我了,这要是落入陷阱不就完蛋了。”曾先生后怕地说。
此类骗局正是公安部警示的“先交钱再出国”典型套路,诈骗分子往往利用信息不对称,诱骗求职者签订不平等合同,甚至在境外实施非法拘禁。
骗局二:
买音乐会门票要“共享屏幕”
在近期音乐节、演唱会轮番登场的长沙,望城居民杨女士却为一张门票伤透了脑筋。当全世界似乎只有自己没抢到票时,她在二手交易平台发现了“救命稻草”。
一位卖家声称有“内部渠道”能买到热门音乐节的门票。对方表示出售的是“赠票”,只能通过第三方网站平台交易。求票心切的杨女士没有多想,就进入了对方发来的网址。在填写相关信息后,她扫码支付了128元,但网页显示订单异常被拦截。疑惑的她联系客服,对方要求她下载陌生软件处理问题。
“您支付的钱我们没有收到”“请您按步骤操作,查找拦截原因”。在软件客服的引导下,杨女士开通了屏幕共享功能,稀里糊涂地把银行卡和支付密码提供给对方,并转账9896元用于“刷流水”,直到对方要求删除扣款短信时才幡然醒悟并报警求助。
这类屏幕共享诈骗正在全国多地高发。杭州李某曾因此被转走万元存款,深圳魏女士更遭遇手机被远程操控的惊险经历。警方解释,开启屏幕共享后,诈骗分子能实时获取验证码、密码等敏感信息,甚至远程操控转账。当前该手法已形成 “退款理赔”“征信修复”“票务纠纷” 三大高发场景。
提醒:
瞄准心理弱点精准诈骗
对比两起案例可见,诈骗分子精准把握了人们的心理弱点。境外劳务诈骗利用求职者对高薪的渴望,以 “零门槛”“高回报”为诱饵,实际暗藏“先缴费后失踪”“偷渡打黑工”“强迫参与犯罪” 等多重风险。而票务诈骗则抓住粉丝不想错过演出的急切心态,通过“内部渠道”“低价票” 等话术降低警惕,最终通过技术手段窃取财产。
防范此类诈骗需牢记实用指南。求职方面,应通过商务部官网“合作司—在线查询—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名录”核实资质,优先选择长沙公共人力资源市场等正规渠道;警惕 “免签打工”“落地补签”等说辞,正规劳务必须办理工作签证。购票时要坚持“三不原则”:不通过非官方平台交易,不下载陌生软件,不开启屏幕共享功能。
警方特别提醒,9月既是求职旺季也是演出高峰,两类诈骗均进入高发期。面对“轻松高薪”“内部名额”等诱惑,需保持理性判断:正规工作不会要求预先缴费,官方票务从不依赖私下渠道。无论何时,都要守护好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最后一道防线”,发现可疑情况立即拨打110,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
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消费和求职场景中,擦亮双眼、选择正规渠道,才是保障自身权益的最佳方式。正如曾先生和杨女士的经历所警示的,任何看似“天上掉馅饼”的机会,背后可能隐藏着难以承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