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鹰永栖,友谊长存!
更新时间:2025-09-20 22:44 浏览量:1
2025年9月18日,北京金台艺术馆内天朗气清,苍松翠柏环绕间,《苏联飞鹰》主题雕塑昂首矗立,鹰翼舒展间似仍带着80年前长空搏杀的锐气。当日,《蓝天曾有雄鹰飞过》——《苏联飞鹰》雕塑落成十周年庆典暨音乐艺术展演在此盛大开幕,中俄各界嘉宾跨越时空对话先烈,在追忆与歌颂中,让那段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再度焕发光彩。
本次活动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北京金台艺术馆与俄罗斯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旨在缅怀先烈功绩,传承中俄两国深厚友谊。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莫尔古洛夫,巴拿马驻华大使雷鸣,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艺术家、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袁熙坤,俄罗斯“不朽军团”代表,抗战老兵后代,中俄两国青少年及中俄各界嘉宾150余人出席。
回溯80余年前的烽火岁月,中国全民族抗战陷入最艰难的时刻,英、美等国仍持中立立场,苏联却率先冲破沉默,成为首个援华抗日的国家。1000多架援华飞机、2000余名空军志愿队员,带着国际主义精神奔赴中国战场,在南京、武汉、重庆的上空筑起“空中防线”。他们与中国飞行员并肩作战,一次次俯冲、射击,在空战与轰炸中击沉日本兵舰十几艘,击落、击伤敌机数百架;却也有超过200名飞行员永远留在了中国的长空,他们的名字被郑重镌刻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英烈碑上,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便是这无数英烈中的耀眼代表。1939年10月,他率领轰炸机大队突袭侵华日军汉口机场,返航时遭遇敌方拦截,胸部与左肩中弹的他,为保护战机、避免伤及地面民众,毅然放弃跳伞,驾驶战机在原重庆万县陈家坝长江江面迫降,最终被汹涌江水卷走,年仅36岁。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曾动情讲述他的事迹,提及库里申科“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的深情告白,更感慨“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时光流转至2025年5月,习近平主席赴莫斯科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时,又在俄罗斯媒体署名文章《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中,再次回望这段历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苏联援华航空队在南京、武汉、重庆等地‘鹰击长空’、阻击日寇,许多飞行员献出宝贵生命。”字里行间,是对英烈的缅怀,更是对中俄反法西斯并肩作战历史的深刻铭记。
而《苏联飞鹰》雕塑,正是这段厚重历史的“立体见证”。2015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著名艺术家、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袁熙坤应邀创作了这一作品,并以全国政协书画室雕塑工作室名义捐赠给俄罗斯驻华大使馆。雕塑中的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员,眼神坚定、姿态昂扬,仿佛下一秒便要踏入战机、冲上云霄,将那份“为正义而战”的斗志永远定格。
十年来,袁熙坤始终坚守这份纪念初心。每年2月15日“在国外履行职责的俄罗斯人纪念日”、5月9日“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日”、9月2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日”,他都会联合俄罗斯驻华使馆及不朽军团公益组织机构,在雕塑前组织敬献鲜花活动。一束束鲜花、一次次鞠躬,让中俄友谊在年复一年的纪念中愈发深厚。
此次十周年庆典上,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莫尔古洛夫的致辞道出了两国共同的心声:“《苏联飞鹰》雕塑象征着俄中两国在共同抗击法西斯斗争中形成的互助友爱传统,这种传统至今仍是俄中关系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石。”他强调,在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双方更要铭记历史、守护和平,让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步向前。
袁熙坤则在回顾雕塑创作历程时感慨:“艺术是连接心灵的桥梁,这十年我们通过一场场活动,让更多人知道了苏联援华航空队的故事,也让中俄人民的心贴得更近。”话音落下,庆典现场的文艺演出随即拉开帷幕——中俄艺术家与青少年们联袂登场,歌颂反法西斯英雄的经典乐曲奏响时,台下嘉宾不自觉地跟着轻唱;展现中俄文化特色的歌舞上演时,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悠扬旋律里是对先烈的致敬,动人演绎中是对友谊的礼赞。
从抗战时期的长空并肩,到如今雕塑前的携手纪念,中俄两国人民用鲜血与生命凝结的友谊,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代坐标下,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会,不仅让历史记忆代代相传,更让中俄友谊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温暖力量。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深厚情谊,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似伏尔加河宽广深沉,成为中俄世代友好的不竭源泉。”
此外,莫尔古洛夫大使、袁熙坤馆长、张世钢代表、雷鸣大使、毛小青女士、北京金台艺术馆副馆长罗肖上台共同为袁熙坤创作的《苏联飞鹰》雕塑落成十周年纪念封揭幕,以艺术形式定格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飞鹰雕塑永立,中俄友谊长存。未来,两国必将继续循着历史的足迹,携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记者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