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曲六大“掌门人”揭秘!谁说传统艺术不潮流?
更新时间:2025-09-21 11:23 浏览量:1
你知道上海六大戏曲院团的掌门人都是谁吗?他们可不仅仅是传统艺术的守护者,还是让数百年老戏码吸引年轻观众的“创新达人”。
从刷爆B站的京剧直播,到惊艳外国人的昆曲表演,再到用沪语唱流行歌的大胆尝试——这些都来自上海戏曲掌门人们的奇思妙想。
2011年12月,上海做了一个大胆的改革:把原本分散在不同集团的六大戏曲院团整合在一起,成立了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这个中心是市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直接隶属于上海市委宣传部。
这个中心就像是六大院团的“大管家”,旗下包括: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淮剧团和上海评弹团。
最厉害的是,这些院团拥有59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累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41项,真是拿奖拿到手软!
谷好好可是上海戏曲界的核心人物。她有两个重要身份: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兼总裁,同时也是上海昆剧团团长。
谷好好的经历很传奇。她13岁从浙江温州考到上海戏曲学校学习昆曲,原本学闺门旦,后来转为刀马旦。她曾坦言“学戏苦吗?当然苦!但正是这种苦,才能咀嚼出戏曲的魅力。”
她不仅演戏演得好——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代表作有《挡马》《扈家庄》《昭君出塞》等;而且管理能力也非常出色。2013年,她还不到40岁就接过了上海昆剧团的重担。
上海京剧院的院长张帆可是个潮流人士。他大力推动京剧与互联网的融合,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
在疫情期间,张帆院长做了一系列线上活动,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上京微博粉丝数破10万,而且吸引了很多原本不看京剧的年轻人。
他甚至让主持人学习网络主播的风格,虽然有人觉得“太过于随意”,但他认为:“如果完全按照我们剧场主持的风格去做,可能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差了。”
上海沪剧院的院长茅善玉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沪剧更贴近年轻观众。
她做了许多大胆尝试:用单簧管配《璇子·金丝鸟》,用上海话唱《知否知否》,甚至将沪剧唱段与热门流行歌曲相结合。
不过茅院长也很清醒地说:“希望年轻的朋友能在网上关注,也能到线下来支持,这是我们想要的。”
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有个惊人发现:通过大数据分析,他们了解到线上观众中5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说明戏曲对年轻观众有着巨大吸引力。
在他的带领下,越剧院团队在直播中运用了很多“动漫”、“古风”、“国潮”等元素,效果非常好。
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提出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推广思路。
他们一方面致敬经典,拿出压箱底的经典老戏、淮剧电影通过官方微信与大家分享;另一方面创新推广,尝试了一系列新型的直播项目。
其中最有趣的是“一眼千年”传统美学直播,让演员为网友们展示从生活妆到戏妆的化妆技法,满足大家对舞台妆容的好奇心。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发现了评弹与直播的天然契合点。
他说:“评弹的形式本来就是说说唱唱聊聊,观众本身就习惯了评弹的表演方式。”
所以他们保持“品评谈弹”结合的形式,在表演的同时穿插讲评弹知识、聊聊江南文化,而且内容紧贴当下话题,与观众保持互动。
这些掌门人们虽然来自不同剧种,但都有一个共同目标:让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各院团纷纷“上线”,从“在场”转向“在线”,从“台上见”变为“线上见”。
谷好好道出了所有掌门人的心声:“戏曲要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需要换位思考,要考虑到广大的网络观众他们希望看到什么。”
这些掌门人不再是传统印象中古板的艺术守护者,而是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全能人才。他们一方面要传承数百年的艺术精髓,另一方面又要让这些古老艺术在当代生存下去。
谷好好说出了所有戏曲人的心声:“我们有一万个理由放弃,但只有一个原因留下。烈火般的热爱,会帮你擦干汗水,抹干泪水。”
正是这种热爱,支撑着这些掌门人不断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方式,让上海戏曲艺术不仅活着,而且活得精彩纷呈。
看看这些掌门人们,谁说传统艺术没有未来?在他们的手中,六百年的昆曲、二百年的京剧和评弹,乃至年轻的地方剧种,正在变得比许多流行艺术还要“潮”!
戏曲不再是爷爷奶奶的专属,而是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