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最高华人当代艺术大师赵无极
更新时间:2025-09-22 10:13 浏览量:1
我没有研究过这个名字赵无极,但我确实想过这个名字确实牛逼,只要看见就感觉是道家高手,并且从他的画作也完全能感受到这种中国传统文化道的影响已以及前往西方吸取西方精华融合贯通的痕迹。
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京,小时候是南通长大的童,家境优渥受艺术氛围浓厚,家族族谱甚至可以追溯到宋朝,父亲又是银行家而且审美很高,经常给他讲这些审美文化有关的知识,所以他自然就爱上绘画。14岁考入杭州国立艺专,既学中国传统书画,也接触西方现代艺术,更有林风眠教导,而林风眠不用说,在当时的理念就比较超前,还有留法归来的吴大羽更是悉心教导,这样的良师基础让赵无极在初期就中西方结合打下了基,自然对赵无极的影响是巨大的。他20岁毕业后留校任教,还举办了首个人画展。
1948年,他遵林风眠建议去赴法留学,在巴黎潜心研究西方艺术,在巴黎,他不仅结识了众多艺术家朋友,还在大茅屋画室跟着奥东·弗里耶茨学习画裸体素描。在探索西方近代思潮与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气韵”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时,他发现塞尚让自己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中国画家属性1951年,赵无极迎来了在法国的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次画展成为他建立独特画风的起点,此后他多次在巴黎等地的画廊举办展览,逐渐在法国艺术界站稳脚跟。在这期间,他还受到保罗·克利作品中符号式表达的影响,创作风格也不断变化。
从1954年开始,赵无极的绘画进入抽象画世界,画面体现出中国书法和国画的线条美,不再局限于客观对象的造型。尤其是1959年至1972年,他迎来了创作高峰“狂草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将中国的狂草书法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思想相结合,创作出笔法狂放、情感强烈的作品。比如经典之作《01.04.63》,画面中以往“甲骨文”系列中的符号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色彩、笔触、
点、线、面组合形成的张力的强调,构建出一个完全抽象的形式世界,用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1957年他首次来到纽约,结交了不少美国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与收藏家,在库兹画廊定期展出作品,画作尺寸也在这个时期渐渐变得恢宏大气,画风愈发豪迈奔放。同年,他与第二任妻子陈美琴在香港相遇,爱情的力量也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赵无极在80年代以后的作品注入了更多温情与灵逸,激情与对立逐渐融入云彩或水气之中。他的作品不再有标题,仅在画布背面注明创作日期,摆脱文字对绘画内容和意境的局限,更注重画面的调和,色彩也更加流畅。比如1986年的作品《向马谛斯致敬》,就能明显看出他在风格上的转变。
赵无极一生在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一百五十多次个人画展,作品被四十多个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还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像1955年获美国卡奈基国际画展奖,1960年获法国文化部文学与艺术勋章等。他的作品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精神与现代审美情趣巧妙融合,色彩变化丰富,笔触充满节奏和韵律,在西方美术评论界,他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被认为是当代世界最有成就的名画家之一。
2013年4月9日,赵无极在瑞士的家中逝世,享年92岁。但他留下的那些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以及他在东西方艺术融合道路上的探索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激励着无数后来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一生在70多国办过150多次个展,作品被40多国家美术馆收藏,获多项国际大奖。不过话说回来,他的画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像是塑料袋贴在一个木板上多年后被拿走留下的痕迹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