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用秦腔秦韵传播昭君文化——专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

更新时间:2025-09-22 13:26  浏览量:1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是大型秦腔历史剧《昭君行》开场戏中的一个唱段。讲到《昭君行》排演背后的故事时,西安易俗社第18任社长惠敏莉情不自禁地演唱了起来。

这位著名的秦腔艺术表演家,以细腻深情而又慷慨激越的唱腔,将屈原《九歌·国殇》中“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的悲壮气魄,融入到昭君出塞的特定情境之中,生动演绎了昭君辞汉远行的复杂心绪,一腔一韵间,是对昭君个人命运的悲歌,更是对她大义担当的咏叹,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71年6月,惠敏莉出生于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人文初祖”的陕西黄陵县,成长在桥山脚下、沮水之畔。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的她,对秦腔情有独钟。11岁那年,她考入黄陵县戏校,从此开启了属于她的艺术人生。

惠敏莉资料图

从秦腔《拾玉镯》到《昭君行》,惠敏莉主演了60多部本戏、折子戏,录制了200多段演唱专辑,从艺43年来,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秦腔艺术表演风格。

作为百年易俗社首位女掌门人,惠敏莉深知肩负的传承保护和发扬秦腔艺术的责任重大。近20年来,她率领剧社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大胆开拓,不断创新。一边复排《火焰驹》《玉堂春》等传统经典剧目,一边创排《易俗社》《秦腔》等精品新剧,让老戏焕发新春,让新戏茁壮成长;运用新技术,跨界推出首部3D秦腔电影《三滴血》,打造年轻人爱看的青春版秦腔剧;与易俗社的演员一起,走进国家大剧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传播秦腔之美、普及秦腔艺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把易俗社文化街区打造成西安文旅的新地标。

惠敏莉在大型秦腔历史剧《昭君行》中饰演王昭君 。 受访人供图

2020年,为纪念西安易俗社成立110周年,她带领团队排演了大型秦腔历史剧《昭君行》。该剧以慷慨豪放的秦腔艺术,演绎了昭君出塞的心路历程与责任担当,展现了昭君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昭君文化丰富内涵。

“秦腔是流淌在陕西人骨头里的血液,是我的根,是我的魂。我要用自己的力量,让这门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8月25日,记者随宜昌昭君文化促进会调研组一行,专程来到古城西安,专访了惠敏莉社长。谈到秦腔艺术的传承、创作大型秦腔历史剧《昭君行》的初衷、昭君文化的传播交流等话题,惠敏莉充满了自信,“西安是昭君出塞的出发地,我们要用秦腔秦韵传播昭君文化,进一步推动昭君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与交流,彰显昭君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

戏比命长,我们得把根脉传下去

记者:敏莉社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戏是件十分辛苦的事,当初,您是怎么和秦腔结缘的?

惠敏莉:说起和秦腔结缘,我父亲算是我的启蒙老师。父亲喜爱秦腔,是受我奶奶的影响。奶奶一辈子不识字,但喜爱看戏唱戏。她常唱的是《三滴血》《三娘教子》《赵氏孤儿》等老戏。在这样的环境里,父亲也喜欢上了秦腔。听父亲讲,为挣几分钱的戏票钱,他到剧场帮人卖过票,为山坡上的人家挑过水。

父亲从乡里调到县体育部门工作后,看戏的机会就更多了,有空就往县剧团跑,有时候把我也带上。有一次,板胡师傅问我会不会唱,要我也来几句。父亲就鼓励我,说:“娃,你咋样嘛?”我说行,于是就唱了一段。父亲和板胡师傅听后,都很吃惊,说我音准非常好,觉得我是棵唱戏的苗子。这样,父亲就有意教我了。父亲教我的第一个秦腔唱段,是《三滴血·虎口缘》中的贾莲香唱段。那时我5岁多,那些唱词虽然也听不太懂,但秦腔的那个调调很有味,那种苍凉、那种欢快,在童年的记忆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黄陵县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陵园所在地。每年清明时节,公祭轩辕黄帝是一件传统盛事。因为要迎接八方宾客,县文化部门经常要组织文艺表演。有人推荐说,老惠家的女娃秦腔唱得好,让她去唱唱。于是,六七岁的我,就登上了县剧院戏台。学校的高音喇叭也是我的老师,里头放的秦腔唱段,我跟着听几回就能唱下来。回家后,我就把床铺当戏台,把蚊帐当大幕,自己在那里表演。从小对秦腔的热爱,为我后来考进黄陵戏校打下基础。

记者:在学艺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刻骨铭心的事?是什么力量让您一路走到今天的?

惠敏莉:我是11岁那年,也就是1982年,考入黄陵县戏校的。我母亲是小学语文老师,她不主张我考戏校,说学戏太难,也唱不出个样样来。父亲也有些犹豫,问我能吃得下那些苦吗?我说能吃。那时候小,根本不知道学戏有多苦。到了戏校后,才知道学戏真的好辛苦。拿大顶、踢腿、下腰、绷脚面,还有练刀枪剑,这些童子功得天天练,身上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1985年黄陵戏校毕业后,我选择继续深造,考进了诞生于烽火年代的文艺殿堂——陕西省艺术学校延安分校。在那里,我照样每天天不亮就来到排练场,舞枪弄棒、训练唱腔、揣摩技艺,不管刮风下雨,从没放弃,也不敢懈怠。在常警惕、姜云芳、宁秀云、王英莲等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倾心指导下,我的表演技艺得到了明显提升。

1989年,经过严格考核,我进了西安易俗社。在易俗社,我得到了肖若兰、陈妙华、张咏华、全巧民、康兰等前辈的悉心指导,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打牢了我的艺术基础。

我能够一路坚持下来,得益于前辈的教诲和观众的鼓励。记得13 岁时,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老师看了我在秦腔《三对面》中饰演的公主后非常兴奋,她对我说:“孩子,希望你将来能够成为陕西戏剧的希望。”田华老师的肯定,更加坚定了我“要唱出个样样”的决心。

最难忘的是我的恩师常警惕,她是我走进易俗社大门的引路人。她把一身的看家本领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她一再对我说,戏比命长,我们得把根脉传下去。

记者: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被称为中国戏剧界的三大奖,在您的戏剧生涯中,这三大桂冠都已经摘得。您认为哪部戏对您的影响最大?您如何看待这些来之不易的殊荣?

惠敏莉:一路走来,我确实收获了太多的荣誉。说到哪部戏对我的影响最大,其实,每部戏我们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比如《柳河湾的新娘》,我获得了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二十二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和第十五届文华表演奖。再比如秦腔现代戏《易俗社》,让我圆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的梦。

2012年,我们携《柳河湾的新娘》到上海参加第二十二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比赛。那是我第一次到上海演出,心里根本没谱。白玉兰主角奖每年只评10名,我是第十二名,只得了个提名奖。但这次比赛后,却坚定了我还要再来上海演出的决心。2018年,我们携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再闯上海,凭借对剧中林梦芸的深情演绎,我终于获得了第二十八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从倒数十二名到正数第二名,我用了6年时间。

这些荣誉,是对我多年秦腔表演艺术实践的认可,更是对易俗社团队的最高褒奖。荣誉的光环终将会褪色,但秦腔艺术的生命力永远是鲜活的。我们会一直努力,不断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把秦腔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秦腔的无穷魅力。

记者:您是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荣誉的获得者,从舞台新人到“德艺双馨”,您如何理解“德”与“艺”在戏剧演员身上的统一?在艺术道路上您是如何坚守这份追求的?

惠敏莉:“德艺双馨”的内涵就像秦腔行当里的“唱念做打”,离了哪个都不成。 “德”是演员的根,“艺”是树上开的花。“德”是什么?是做人演戏的本分。易俗社的老师们常说,先学做人,再学演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功夫不光练唱念做打,更要修心养性。记得刚进易俗社时,常警惕老师对我说,孩子,搭班如投胎。一定要谨慎做人、谦虚做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拿架子。

“德艺双馨”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状,是刻在心中的尺子。艺要精进,德更要传承。德是艺的魂,艺是德的形,就像我们老碗里的宽面,少了哪样都不叫陕西味道。

赓续易俗社百年文脉,让“大秦正声”更加璀璨

记者:西安易俗社有113年的历史,请您简要介绍西安易俗社的辉煌历程。

惠敏莉:西安易俗社创办于1912年7月,由李桐轩、孙仁玉等社会各界人士创立,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为办社宗旨,是秦腔艺术的重要摇篮。百年来,剧社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数不胜数的优秀剧目,如《三滴血》《游西湖》《游龟山》《柜中缘》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发生后,易俗社编排演出的爱国剧目从未缺席。1924年7月,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鲁迅先生来到西安,在易俗社连续看了5场易俗社的戏,并亲笔为易俗社题字“古调独弹”。戏剧大师田汉对易俗社也是赞誉有加,称易俗社为世界三大最古老剧社之一。

百年来,作为鼻祖剧社、革命剧社、文化剧社,易俗社编写了大小剧目800多部、1000余册,至今举办了20期传承班,培养的戏曲工作者遍布西北五省,为秦腔的普及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作为易俗社历史上的首位女性掌门人,您接手易俗社时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最初几年让您记忆深刻的是什么?

惠敏莉:我于2009 年担任易俗社第18任社长。作为易俗社历史上的首位女性社长,当时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剧社改制,如何将一个曾经辉煌但面临生存危机的百年剧社重新振兴。

我要求自己,挑着担子还要跑得快。勤能补拙,不怕慢就怕站。剧社要振兴,要靠排演优秀剧目说话。一部戏可以救活一个剧种,救活一个剧团,能出一批人才。当时,我们正在筹排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并希望冲刺国家级队伍。那两年,我也是心力不济。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第三天,我带领剧社演员在进行赈灾义演时,母亲病逝;次年,我公公又查出贲门癌住院治疗。即便这样,我也没有退缩,困难再大也要往前冲。2009年4月,我们携《柳河湾的新娘》到河南平顶山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梅花奖演出。记得临行前父亲对我说:“娃,你要化压力为动力,为荣誉而战,为秦腔而战。”

在戏台上,我演绎剧中主角柳叶隐忍8年的苦戏时,曾经对母亲去世的伤心、对无法照顾病患中的公公的愧疚等情绪,一下子全释放了出来,台下的观众被感动得流下眼泪。最终,该剧获得一致好评,我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梅花奖,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100多个奖项,填补了西安市戏曲史上的空白。

戏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观众,只有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戏剧才能真正传承下去。我们将紧扣时代主题,赓续易俗社百年文脉,让“大秦正声”更加璀璨,让秦腔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记者: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您认为在当下环境中,保护秦腔这类传统艺术“活化石”的核心是什么?秦腔艺术如何“破圈”,才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

惠敏莉:保护秦腔就像呵护一棵千年古树,根不能断,但枝叶要迎着太阳生长。秦腔文脉传承的核心在于传承与创新,老师带徒弟,不仅要教唱腔身段,还得把秦腔骨子里的那股“慷慨激昂”“缠绵悱恻”传承下去。既要坚守传统,守护其艺术精髓,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借助现代艺术手段和年轻一代的力量,推动其“破圈”传播。

2022年,我们将《三滴血》制作成3D电影版,让拥有千年历史的秦腔首次“触电”3D技术,深受年轻观众的好评。

西安易俗社可谓秦腔的“黄埔军校”,这块金字招牌,靠的是一代代人“戏比天大”的坚守。在新时代,易俗社要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复排经典、创排新作,推动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昭君行》既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昭君精神的传承

记者:《昭君行》是易俗社创排的大型秦腔历史剧,曾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等。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排演《昭君行》?

惠敏莉:《昭君行》是为了纪念易俗社成立110周年而排演的大型历史剧。从策划到创作、从排练到演出历时两年。全剧用诗意的笔触,重新诠释昭君坚韧担当的高尚品格,展现昭君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佳话,她的形象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在新的历史时期,排演《昭君行》恰逢其时。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西安,作为百年老社,用秦腔讲述昭君故事,弘扬昭君精神,传播昭君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使命所然。

该剧先后获得诸多荣誉,这些荣誉既是对《昭君行》艺术价值的认可,更体现了《昭君行》在时代使命中的重要意义。这也是我们排演《昭君行》的初衷。

记者:《昭君行》曾入选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进京集中示范演出剧目、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在新时代,《昭君行》为何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这台历史剧向当代观众传递的精神内核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惠敏莉:《昭君行》之所以能产生一定影响力,我认为得益于它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在内容上,《昭君行》更注重展现昭君作为女性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强调她在民族团结与和平中的角色与价值。在形式上,该剧融合了现代舞台艺术元素,如灯光、音乐、舞美等,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与代入感,使传统戏剧焕发新的生命力。此外,该剧还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解读历史,赋予传统题材以新的时代意义,使其更贴近当代观众的价值观。

《昭君行》既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昭君精神的传承。它向当代观众传递的精神内核,在于对民族团结、和平共处与家国情怀的弘扬。这种精神在当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契合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记者:据了解,您从小对王昭君的故事就很感兴趣,曾表示有机会一定要主演王昭君。作为《昭君行》的主演,您是如何理解并用秦腔诠释昭君“柔肠中的傲骨”的?

惠敏莉:我对王昭君的喜欢,是受一张年画的影响。小时候,外婆家的炕头上贴有一张昭君出塞的年画,昭君身披红斗篷,侧身怀抱琵琶的样子,我觉得可美了。昭君虽是位弱女子,但她有担当、有智慧、有家国情怀,让我十分敬佩。学戏后,我出演过很多理想中的角色,但一直没有饰演过王昭君。我们有句行话,说男怕《夜奔》,女怕《出塞》。昭君出塞的戏不好演,但我想碰碰这个硬骨头。于是,我尝试用折子戏先练习。经过一段时间排练,演出后的效果很不错,我一下就有了排演昭君出塞这台大戏的想法和自信了。

如何用秦腔演绎昭君“柔肠中的傲骨”,我们侧重在唱腔上进行特殊化的处理。比如“别离”那场戏,我用游丝般的颤音唱“故土难离”,但转到“此去塞外无归期”时,突然用老腔的砸夯劲把调门往上顶,就像绣花针突然变成定海针,要扎进观众的心里去。

记者:在创作排练《昭君行》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并最终将这部大戏立上舞台的?

惠敏莉:《昭君行》集合了编剧刘恩平、导演杨君、作曲党红岩等主创阵容,汇聚了屈鹏、李东峰、高二强、李洪刚、温军海、王辉、马义排、秦小燕、李卫平等中坚力量,还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可以说是一部充满青春力量、让人耳目一新的秦腔大剧。

为准确把握昭君精神的内核,主创团队先后到内蒙古、昭君故里宜昌等地采风。当时正值疫情期间,虽然有很多不便,但采风之行,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在兴山采风时,我们了解到王昭君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同乡,他们虽然出生在不同朝代,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洁品格对昭君自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开场戏中,引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的诗句。这可以说是我们兴山采风的最大收获之一。

说到累,对戏剧演员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排练时,大家都非常辛苦,摸爬滚打,常常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的。有一位饰演马童的演员,在空翻跟斗时,摔成了骨折。另一位演员二话不说,马上顶上。戏剧不是做出来而是练出来的,你排练时下了多大的功夫,一上舞台就能检验出来。

记者:《昭君行》最大的创新点是什么?它是如何既保持秦腔的传统精髓“秦腔味”,又体现现代审美和“时代感”的?

惠敏莉:守正与创新是《昭君行》最大的创新和突破点。在剧情上,该剧突破过去同类昭君题材的路数,没有尔虞我诈的权谋,没有儿女情长、顾影自怜的苦情。在故事主题开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做了大胆改编。比如,我们引用屈原《九歌·国殇》中的诗句这个细节,就是对昭君舍小我为大家,勇毅出塞,最终促成汉匈和亲,推动民族交流融合精神的进一步升华。

《昭君行》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融入了歌剧、舞剧、音乐剧等现代艺术元素,使用了如管钟、大军鼓、铝板琴等非传统乐器,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音乐风格上融合了汉乐府、《诗经》、《楚辞》等古典元素,展现了秦腔的“汉风”气派。

《昭君行》将作为易俗社的保留剧目长期公演

记者:《昭君行》在今后的演出和传播方面还有什么规划?它会作为西安及易俗社促进昭君文化传播交流的保留剧目长期公演吗?

惠敏莉:好戏是排出来的,更是演出来的。《昭君行》自2022年首演以来,已在陕西、北京、黑龙江、辽宁等地演出了100多场。我们还特意深入到民族地区演出,目前,已为30多个少数民族的群众演出了几十场,受到了各族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我们会继续推动《昭君行》的全国巡演,让更多观众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剧目。同时,将加强国际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秦腔艺术走向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了解昭君文化的核心价值。《昭君行》将作为易俗社的保留剧目长期公演,通过此剧持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播昭君精神、昭君文化。

记者:2025年5月,西安易俗社携《昭君行》亮相匈牙利国际戏剧节,以多元艺术形式传递“和合”理念,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昭君行》能受到国外观众喜欢的共鸣点是什么?

惠敏莉:昭君精神跨越时空,能够引起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昭君行》之所以能走出国门,是因为它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魅力。

在匈牙利演出时,有一位匈牙利姑娘,因为喜爱中国文化,带着家人“组团”在布达佩斯看完《昭君行》后,又追到布达厄尔什市看了两场。她告诉我,她太喜欢秦腔《昭君行》了,无论是音乐还是演员的妆造,都让她着迷。还有观众表示:“我从秦腔这古老的艺术里读懂了中国。”

另外,《昭君行》所传递的“和合”理念,即民族融合、和平共处的精神,与人类共同的价值观相契合,这也容易得到外国观众的认同。

记者:《昭君行》即将受邀来昭君故里演出,可以说是宜昌和西安两地在弘扬昭君精神、促进昭君文化传播交流方面最生动的实践。易俗社会在昭君出塞路沿线城市进行系列演出吗?您如何看待宜昌致力于昭君文化交流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

惠敏莉:秦腔《昭君行》能受邀到昭君故里演出,对易俗社的全体同仁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大家都非常兴奋和感动。我知道,近年来,宜昌在致力于昭君文化交流传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成立昭君文化促进会、昭君文化旅游联盟、“昭君出塞”路沿线媒体联盟等,并组织在沿线城市等开展了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文旅融合等一系列昭君文化促进交流活动,这些举措不仅有效传播了昭君文化,也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易俗社要主动联动昭君出塞路沿线城市,持续开展《昭君行》的巡回演出,让更多人感受到昭君文化的魅力和昭君精神的时代价值,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希望宜昌西安两地加强互动,携手发力,为进一步推动昭君文化国内外传播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西安历来对昭君精神的弘扬、昭君文化的传播非常重视,易俗社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剧社,在昭君文化传播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更是成果卓著。未来,易俗社在促进昭君文化传播交流方面,还有哪些设想和举措?

惠敏莉:弘扬昭君精神、传播昭君文化永不过时,易俗社也责无旁贷。在组织机构方面,我们计划以西安易俗社为依托,以易俗社文化研究院为阵地,成立西安昭君文化促进会,进一步深入研究昭君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昭君文化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在阵地建设方面,继续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区,让昭君文化成为展现西安城市文化的一个新窗口,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昭君文化;在文化交流方面,以《昭君行》这台戏为纽带,广泛开展交流传播,推动昭君文化与旅游、文创、文产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人物名片

惠敏莉,1971年6月生,陕西黄陵人。西安演出集团副总经理,西安易俗社第18任社长,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陕西省第十三届、十四届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等,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主演过《三滴血》《火焰驹》《木兰从军》《梁红玉》《盗虎符》《西施泣别》《貂蝉》《党的女儿》《织梦人》《杨门女将》《白蛇传》《昭君行》等秦腔剧目。

三峡日报记者 阮仲谋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