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画坛印记——记述何香凝的艺术足迹
更新时间:2025-09-22 13:58 浏览量:1
广东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何香凝先生因为集政治家、书画家以及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所以她的艺术足迹萍踪不定,交游范围也十分宽泛,从广东到上海、从中国到日本。晚年,何香凝还定居北京,与京派画家有过一些交往。20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的新金陵画派与新浙派的领军人物也与何老多有合作。可以说,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何香凝是广泛联动中国南北画坛的唯一一位中国美术大家。
何香凝早年生活在中国香港,19岁与廖仲恺结婚,随后便追随革命先驱孙中山奔走四方,青年时期辗转于中国香港、广东与日本之间。这个时期,何香凝的生活主题还是从事革命活动和学习绘画。她的独立绘画创作比较多,以狮、虎题材为主,以工笔表现居多。虽然出身岭南画派,但是何香凝当时与本土画派的走动并不是很勤,唯一与其交往频繁的岭南画派名家是陈树人。所以后来岭南画派在梳理谱系脉络的时候,也只是在名义上把何香凝划归为岭南画派第二代艺术家。其实在风格渊源上,何香凝是在日本学习绘画,从日本绘画中受到了西画的影响,而在借鉴写生与学习西画的路径上还是与岭南其他诸家相一致的,所以她的画风在基本格调上和岭南画派是合拍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主革命遭遇挫折,孙中山逝世、廖仲恺被刺,何香凝便与民国政府的执政者逐渐产生了分歧,生活状态和心态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这个时期,何香凝转向了艺术创作,借诗文书画抒情言志,并且随着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她的生活重心也逐渐迁移到了南京与上海之间。她在这个时期开始与海派诸家多有合作,如参加“南社”的活动,并和经亨颐、陈树人、柳亚子成立了“寒之友”社,以诗文书画相唱和,创作了《松竹梅图》《梅花》等作品。她还与海派后期艺术家王震、张聿光合绘了《青山图》《双鹤图》等作品,流寓上海的张大千也同她合作了《五松图》,画作上面均有于右任、柳亚子诸书家题跋。她的书画创作题材也由狮、虎转向了梅、兰、竹、菊,以标清雅之趣,画格由工转写,借以追思孙中山、廖仲恺,表明不与时政同流。
何香凝早年的狮虎作品之中就透露出一股雄悍霸气的大丈夫气息,当后来转向画松树和梅花时,依然保留并贯穿了这种气息。她画松树的大块笔墨,干净利落、畅快淋漓,很是难得;画梅花的老干虬枝,气势沉郁顿挫,画法繁复,勾、写、皴、擦、点、染,手法很复杂。她还趁墨色未干之际用水、色来撞来冲,使墨与色融为一体,这又是岭南画派的传统技法。何香凝笔下的梅干比较凝重,盘曲郁勃,似带有她一生遭遇的影子,是经历挫折却又不屈不挠的精神写照。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她画梅干的嫩枝,挺拔劲健、舒展流畅,与老干的曲折形成一种在繁简、浓淡和曲直上的对比,生机勃发、意气昂扬,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这是她为画坛表现梅花题材方面所作的,虽然并不大但是很重要的一个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首都,何香凝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受新中国政府之邀,又到北京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于是,她晚年的生活重心就又转到了北京。她相继担任了一些重要职务,但因年事已高,不可能再做具体的行政工作,所以担任的大多是名誉性职务。何香凝晚年的绘画事业成功得到了延续,她担任民间画会的会长,继续进行绘画创作,经常与京派画坛诸家雅集、合作,这是她到北京之后的实际生活内容。
何香凝为北京画院建院题词
北京地区的画家们特别是传统国画家,在民国时期依靠画会组织还可以卖画生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画院体制成立之前,老一辈艺术家的生活都很艰难,他们以民间团体的形式活动,表达对新中国的赞美,同时通过书画媒介与官方交往来反映情况争取生存空间。何香凝就是一位兼具领导身份的书画家,她在北京先以政治身份活动,逐渐担任一些政府要职,所以北京画坛的画家们也就与何老迅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叶恭绰、溥雪斋、汪慎生、王雪涛、胡佩衡。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与何老合绘了不少画作,例如《枫树小鸟》(1950)、《云壑春涛图》(1951)。何老与北京画坛诸家合作的高峰期其实是在北京画院成立之前,这个时期她已经走进甚至融入了北京画坛。北京画院是京派画坛本土的艺术家们联合具有艺术家身份或者喜好书画艺术的重要领导推动促成的国家公立书画艺术机构,其中李济深、何香凝应该就是重要的推动力量。1957年北京画院成立之后,这些本土画家基本上都进入了北京画院。
何香凝、陈半丁、吴镜汀、汪慎生、吴光宇、张伯驹、潘素《月夜访友》(1951年)
何香凝与北京画坛诸家的合作主要包括花鸟画和山水画两大门类,合作的艺术家也基本上都是北京画坛的中坚力量。他们找寻到一种文化艺术与政治主题相结合的形式,利用党和国家的重要节日绘制相关主题的花鸟画或者山水画作品,向党和国家献礼,也是新中国向国际社会献礼的方式。在探寻艺术足迹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既有合作模式上的转变,也有风格上的互动。何香凝的画风在合作之中更向北派靠近,章法洗练、形象简洁,笔墨更加厚重,由重形象向重笔墨过渡,形成了她后期经典的大写意花鸟画风。
何香凝的职务从侨办、妇联、政协、人大,最后逐渐转向美术行业。她继徐悲鸿和齐白石之后担任了中国美协主席,成为中国美术界的领军人物。这一时期,江浙地区以及海派诸家又与何香凝多有合作,像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浙江美院的潘天寿都和她过从甚密。1958年,潘天寿与何老合作了《江淹浦畔图》;1962年,傅抱石与何老合作了《赏雪图》《山水图》以及《松风流水图》,包括上海画院的贺天健、钱瘦铁,他们每到北京开会时必造访何香凝,或雅集,或合作,留下了不少合绘作品,如《青山红树图》(1954)。另外,还有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朱德、陈毅、刘少奇、董必武以及郭沫若、沈钧儒,他们也为何老不少的画作题跋,留下艺林佳话。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何香凝的艺术足迹可能是百年美术大家里最具有跨界意味的。作为具有岭南画派背景的艺术家,何香凝因为特殊的生活遭际联动了京派、海派、江浙、岭南等画派,她的艺术也为画坛留下了一抹深深的印记。(本文作者:马明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