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还没到,4个反常现象出现,消费风向彻底变了
更新时间:2025-09-22 17:08 浏览量:2
走进任何一个大型购物中心,你都能感受到一种奇异的割裂感,一边是传统零售区的门庭冷落,服装、家电柜台的导购比顾客还多,另一边却是人声鼎沸,电影院、游戏厅和各种餐饮店里挤满了人。
而且还有一个让人费解的对比是,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家电区域的客流量同比下滑了近四成,然而就在同一栋楼里,一个沉浸式剧本杀项目,一天就能接待超过三百名玩家。
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当下的消费风向标已经彻底转向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今年前八个月的增长率仅为3.4%,数字背后透着一股凉意,同时文化娱乐市场却热得发烫,演唱会和体育赛事的门票总是一秒售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大家不爱花钱了吗?
当人们不再为吃饱穿暖发愁,生活有了基本安全感,注意力就会慢慢转向精神层面:想融入圈子、想得到别人认可、想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听着像心理学理论,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其中小编身边就有一个朋友,以前她特别喜欢买衣服,衣柜里塞满了各种款式,可是新鲜感只维持几天,很快就想再买新的。
现在她宁愿花几千块坐飞机飞去外地看一场偶像演唱会,演唱会现场的气氛、尖叫、泪水,甚至之后几天的回味,带来的满足感是任何一件新衣服都比不了的。
她把这段经历发到社交平台上,没费啥劲就得了十多万个点赞和评论,好多人都在底下说“我也有这感觉”,特别能共情。
这背后其实说明了一个趋势:人们越来越看重“体验”,而不是单纯买东西,“你去过哪、做过什么”,比“你买了什么”更能代表你的个性,也更容易引起别人的羡慕和话题,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愿意花钱买让自己开心的时刻。
数据也能印证这一点,研究显示每个月平均愿意花近1000块钱买“情绪价值”,而且他们很喜欢在晚上十点以后冲动消费,因为白天积累的压力和不快,需要通过买东西来释放。
买个烘焙课、报个瑜伽班、约朋友去玩剧本杀或密室逃脱,都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短暂的出口,给大脑放个假。
这种消费看似冲动,其实是一种心理调节方式,通过这些花钱买来的体验,他们能重新获得积极情绪,第二天也更有动力面对工作和生活。
可以说,年轻人并不是不理智,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让生活更有乐趣,让压力不至于压垮自己。
人们的钱往哪儿花,商业就得跟着变,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体验经济”越来越火,以前商家打价格战、搞促销就能把货卖出去,但现在光靠便宜已经不管用了,消费者要的不只是产品,而是氛围、感受和参与感。
很多商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转型卖“生活方式”,一些家居品牌把门店改成了休闲空间,不再只是摆家具,而是提供咖啡、书籍、手工活动,甚至亲子体验。
顾客进去可能没买沙发,却愿意多待几个小时,这种舒适感反而更容易促成购买,体验成了“隐形推销员”。
科技也让体验经济加速升级,比如AR试衣,让人在线上就能看见衣服穿在自己身上的效果,大大提高了下单率,有品牌用了之后,销量直接涨了三成,移动支付的普及更是锦上添花,让消费者“想买就买”,体验和消费都要有。
而且体验经济甚至能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比如海南陵水,过去有片被污染的潟湖,既难看又难用,是当地发展的“包袱”,后来政府花力气进行生态修复,把疍家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打造成生态旅游区。
现在这里一年旅游收入接近10亿元,当地居民不再靠打渔,而是通过开民宿、做导游、卖手工艺品赚钱,人均收入翻了两倍多,这不仅让城市经济活了,也让普通人的生活更舒适。
体验经济还带出来不少新工作机会呢。虽说以前那种卖东西的零售岗位少了些,但旅游、文化、娱乐这些行业的干活人数,跟去年比一下子多了21%,涨得还是挺明显。
许多以前没听说过的职业开始流行,比如“沉浸式剧情编剧”“体验设计师”,他们不再生产实物,而是设计场景、编排互动、售卖快乐。
政府也注意到这种趋势,开始通过完善带薪休假、发放文化消费券等政策,鼓励大家花钱买体验,把服务消费变成拉动经济的新引擎,未来谁能提供更有创意、更有参与感的体验,谁就能赢得消费者的钱包。
别让体验变成焦虑体验经济看起来很热闹,但背后争议不少,有人觉得,这其实是“消费降级”的高级包装,买不起贵的奢侈品,就换成相对便宜的情绪满足。
比如去看一场电影、玩一局剧本杀,花的钱不多,但能短暂开心一下,说到底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
经济学里有个“口红效应”,讲的就是经济不景气时,人们会买一些便宜的小东西安慰自己,现在大家的口红变成了演唱会门票、密室逃脱,逻辑其实差不多。
但也有人认为,这不是什么“降级”,反而是消费观念的升级,以前大家追求物质,现在更多关注情绪价值和精神享受,愿意为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花钱,这是社会变得更成熟的表现。
比如有人宁愿少买一件衣服,也要报个瑜伽班、看一场展览、上一次旅行,把钱花在自己觉得更有意义的地方。
无论哪种说法更接近真相,有一点可以肯定:体验经济的玩法越来越复杂,社交媒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多人去做一件事,不只是为了享受当下,还为了拍照、发朋友圈,收获别人的点赞和关注。
商家当然不会错过这种心理,广告越来越精准,大数据推荐和AI算法会根据你的情绪和兴趣不断推送新体验,把你的孤独、焦虑、快乐都变成可以出售的商品,你觉得自己在买快乐,其实可能是被设计好的消费循环的一部分。
所以体验经济并不只有轻松和美好,也有值得警惕的地方,花钱买快乐当然没错,但更重要的是想清楚:这笔钱花下去,是为了让自己真正开心,还是只是为了跟风、为了不被落下?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