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遇敦煌④丨保护洞窟艺术,敦煌研究院有“黑科技”
更新时间:2025-09-22 20:02 浏览量: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瀚潞
9月21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正式开幕。其中,B馆B1展区的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成果展,成为众多参展者与观众驻足流连的打卡地。
从莫高窟第3窟的1:1复制洞窟到自主研发的文物数字化采集设备,从“物理防护+微环境调控”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到沉浸式VR体验项目,展览以实物、影像、互动体验等多元形式,生动展现敦煌研究院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敦煌学研究领域的成果。
走进核心展区,莫高窟第3窟复制窟前围满好奇的观众。窟内壁画色彩淡雅温润,人物造型细腻传神。这样精美的复制壁画,是敦煌研究院实施洞窟保护利用展示工程的成果。“通过高精度数字化复原与传统工艺结合,海内外观众无需跋涉至石窟现场,也能近距离领略莫高窟壁画的神韵。”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
“莫高窟原窟空间狭小,壁画采用的矿物颜料历经千年已十分脆弱。”为了在保护与展示间找到平衡,敦煌研究院不断探索科学方案。莫高窟第3窟复制窟展示了研究院为洞窟设计的保护展示方案。
记者在现场看到,第3窟复制窟壁画前立着低反射、高透光的超白博物馆专用玻璃屏风,将观众与壁画隔开,却让色彩与线条清晰呈现;地面铺设的特种地砖,踩上去平稳无声,减少震动传导;顶部则隐蔽布设着文物保护专用照明装置、环境监测设备及空气净化装置,实时调控着窟内温湿度与空气质量,确保壁画处于“舒适区”。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洞窟结构荷载,既守住了文物安全,也让观众的参观体验更沉浸、更清晰。”
文物数字化采集设备
展厅一侧,一台造型精巧的文物数字化采集设备正在模拟作业,镜头缓缓扫过壁画复制品,数据实时传输至终端屏幕。
“为破解石窟寺空间狭小、光线复杂,以及大遗址范围广、采集难度大的难题,敦煌研究院研制出可模块化拆分的采集装置,还开发了亿级像素无差错二维图像自动拼接软件、多源数据融合的跨尺度三维重建软件,最终搭建起丝路文物数字化处理智慧云服务平台。”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工作人员张涛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研究院已完成敦煌石窟300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5万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扫描,形成海量数字化成果;在国内外完成16个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案设计,还向国内9省区市的22处文物管理单位提供技术支撑,让数字化保护技术惠及更多丝路文化遗产。
戴上VR眼镜,观众即可瞬间“穿越”至洞窟之中,与千年壁画实现“零距离”对话。展览设置的“寻境敦煌”体验区,因此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互动项目之一。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依托“数字敦煌”多年积淀与敦煌学研究成果,综合应用三维建模、游戏引擎物理渲染、全局动态光照等前沿技术,1:1高精度立体还原莫高窟第285窟,观众可360度自由探索洞窟角落,直观感受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洞窟风貌。
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
B馆展馆外,两辆外观厚重的“大型特种车辆”格外吸睛,这是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与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已投入使用15年,有效解决了考古现场文物,尤其是脆弱质地文物在出土第一时间难以有效保护的难题。”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该实验室已应用于陕西、河南、甘肃等地的100余处考古发掘现场,为出土文物筑起“第一道保护屏障”。
而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则是首次在敦煌文博会亮相发布。“它彻底解决了传统野外文物数字化工作中,因环境复杂导致的设备运输困难、电力供应不稳定、数据传输受限等问题。”工作人员表示,此前该平台已在麦积山石窟、嘉峪关岩画等项目中成功应用实践,为野外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提供了“敦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