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探展!4.8米剪纸巨塔加上太空绣卷,民间艺术展的亮点藏不住了
更新时间:2025-09-22 20:13 浏览量:2
你是否想过,民间艺术可以如此惊艳?当传统技艺遇上当代设计,当非遗文化碰撞现代科技,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办的第六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即将揭晓这些答案。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前位于宝山的展览现场进行探访,感受民间艺术在新时代语境下的蓬勃生机。
9月23日,第六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将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启幕。本次展览以“万物之色 民艺新生”为主题,以“色彩”为线索,展现民间艺术在材质、工艺与文化记忆中的绚烂面貌。展览向大众征集作品340件,经评选,入选97件,涵盖了纸艺、雕塑、绣织、金属工艺等七大类别,作品来源覆盖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展览还包含邀请展、特展等共计173位艺术家的作品。
正在布展当中的一楼中庭(9月22日下午拍摄)
记者发现,此次展览分为一个主题展和两个特展,主题展又细分为五大板块,恰似五弦和鸣,共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乐章。
“至境”板块汇聚沪上名家与大都市民间文艺联盟代表的新作,刀笔间的精研、经纬中的执着,尽显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深耕,让千年艺脉在当代创作者手中薪火不熄;“雅器”所展的紫砂茗壶、端砚墨床,不仅是文人精神的物化载体,更彰显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审美哲思,为复兴路上的文化自信筑牢精神根基;“工巧”板块的木雕玲珑、玉雕温润,凝结着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民族复兴征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内核;“民韵”里的崇明土布经纬交织着江南风情,赫哲族鱼皮衣鳞片闪耀着渔猎智慧,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印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底蕴;而“新生”板块的琉璃光影、珐琅新锐,则打破传统边界,以现代设计语言激活古老工艺,让民间艺术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全新活力。
“双生花·镜头与指尖的非遗对话影像作品展”
两个特展都在二楼展厅,记者来到展厅,发现艺术家与工作人员还在布展当中。“双生花·镜头与指尖的非遗对话影像作品展”由多位女摄影家提供作品,以女性视角聚焦非遗女性传承人,展现她们在技艺坚守与日常实践中的独特力量与文化价值。
“上海青少年手工创意展”
“上海青少年手工创意展”展示本市青少年在绘画、设计及民间艺术等领域的创作成果,展现年轻一代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活力。
大型当代剪纸艺术装置《乾坤·东方力量》最近刚刚完成布展,由著名艺术家李守白和女儿李诗忆联手打造,作品高为4.8米、直径为1.5米,是一个六边形高塔,镂空剪纸立面演绎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以抽象写意线条重构自然意境,采用新中式撞色理念,交织柔和的光影照射。
据介绍,装置全部用榫卯卡槽拼接,顶部与底座通过镜面构成无限反射系统,观众探入时可见内部白色五行画面镜像重复和无限延伸,彰显了东方美学的当代生命力!两位艺术家结合AI人工智能技术为创意赋能迭代畅想,这尊海派剪纸装置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场交互体验,让人们以身体尺度感受天人合一理念,在镜与光的交错中找到与天地对话的瞬间。
上海大学章莉莉教授团队带来了梦天实验舱内部空间装饰创作的作品。该作品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融汇苏绣、苗绣等七大绣种,运用百余种针法创作18米绣卷24幅作品,将中国自然风光与民俗节庆浓缩在梦天舱的舱壁之间,见证非遗艺术进入太空的历史一刻。
《云岫》是一件以轻薄云雾丝网构筑的大型山峦艺术装置。作品以充满活力的橙色为主调,如晨曦初照,又似暮霭沉落。层叠的丝网模拟出山体的流动与朦胧,纸雕的草木镶嵌在山体中,在光影互动中呈现虚实交织的意境,既捕捉了自然之雄浑,又传递出介质特有的空灵之美。整件作品仿佛将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凝固于一刻,引人沉浸于一场色彩与形态的诗意对话中。
青年艺术家赵雅娟以“榫卯为骨、匠心为魂”,此次参展的檐下木雕与多组梁托雕花板,通过花卉、禽鸟、文房器物等题材寄寓吉祥寓意,展示了木作技艺的精密结构与雕刻之美。
对于此次展览,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表示:民间艺术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当传统剪纸与现代装置对话,当古法珐琅融入当代设计,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技艺的迭代,更是文化生命力的勃发,这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领域的生动注脚。它既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记录着民族的过往;更是文化创新的“试验田”,孕育着未来的可能。
李守白希望通过展览能让更多人触摸到民间艺术的温度与力量,让艺脉赓续的微光汇聚成文化复兴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