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剧透,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将设六大主题板块
更新时间:2025-09-23 14:43 浏览量:1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将于9月30日在东莞松山湖启幕。近日,东莞松山湖商文旅有限公司与联合策展团队——上启艺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剧透”更多细节,以及共同支持实现此次展览的参展团队和人员的名单。
“洄游与共生”的自然哲学在松山湖延伸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以 “洄游与共生 / Traceable Interdependence” 为主题词,试图超越自然主义的浅表隐喻或地域经验的线性复述,而指向历史与空间中的周行节律,回应全球化语境中科技权力、社会结构与文化身份多样性的动态嬗变。
在本届双年展上,“洄游与共生”的自然哲学在松山湖得到延伸——科技智性与生态伦理、新移民群体与本地居民、资本策略与社区实践、全球视野与本地文化、历史与未来,在共生中不断谈判边界,催生可持续公共形态的可能。
本届双年展主题自觉拥抱多义性,侧重于时间与空间的回旋往复、记忆与理想的重温回顾、智慧与关系在延续中再生的意象;而英文主题翻译为“可溯的相依”,则意在将社会、技术、艺术和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转化为一种可观测、可记录、可验证、可追溯的有机整体,多元要素在持续的交流中生成新的秩序与意义。
策展团队以三重维度切入本届双年展的整体构想:
第一层,理想与集体智慧的“基因层”叙事,追溯松山湖二十余年空间结构和产业转型的源起与轨迹;
第二层,关注“空间层”的生成与赋形,建筑、设计和公共艺术成为叙事场域;
第三层则延展至“关系层”,借助布鲁诺·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审视人、物、资本、政策、思想和技术等异质的行动者,如何在不断的转译与重新连接中塑造未来城市网络。
策展团队在回望与前行之间定位自身,更希望首届松山湖双年展能够在地构筑一个活性的现场,邀请每一位参与者成为“共生网络”中的行动者,共同见证一座新城如何在“洄游与共生”之中书写未来提案。
50组作者展现多维度艺术主张
据了解,此次双年展共邀请了50组横跨艺术、建筑、设计及机构实践的参展者,展现多维度的跨界主张,借助装置、雕塑、绘画、影像、声音、数据地图、田野调查、社区协作等多元媒介与方法,从地方生态与城市生长经验中提炼灵感。其中,30余项全新委托创作与设计得以实现,作品借由情境化的公共艺术装置或空间介入的方式,以回应松山湖的自然景观、历史空间与当代语境。
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将基于“公共艺术”“主题展”“文献展”“特邀机构”“改造设计”与“公共项目”六大板块,勾勒出松山湖新城的全域图景,激活一系列建筑、工业遗存空间、市民场所以及在地景观。
六大板块涵盖丰富展览内容
“公共艺术”板块以松山湖环湖片区的独特地景为界面,聚合来自多元背景的创作者,呈现27组/件装置作品。展览布局依循人流动线、活动聚点、视域通达性条件与实施可行性综合考量,在充分尊重自然原貌的基础上,提升环湖空间的视觉品质与公众参与度,营造亲和而可互动的在地体验。作品概念聚焦于对东莞生产制造传统、生活哲学与生态智慧的致意,并以国际视野重申“回归地方”与“重返公共”的价值命题。
主题展聚焦“具身”概念,在“身体—空间—城市”的联动中,行动、感知与都市经验相彼此缠结成场。展览关注在空间重组与社会流动下,个体如何在“原子化”与身体“远程在场”的后信息时代重新感知日常、重建关系与再定义自我存在。在此语境下,二十余组/件艺术作品被置于现实与想象的中间地带,既非内在心理的单向投射,亦非外部现实的被动再现,而是在多主体与多物质对象的展览现场中互动作用和生成,探讨心智、城市化、技术、消费符号与生态伦理等彼此交错、相互渗透的当代议题。
“文献展”以“解码—回溯—兑现—迭代”为线索,系统梳理松山湖从松木山水库到现代科学城的转型历程。展览通过一系列文献资料,深入解读其间蕴含的城市理想与实验性规划,并聚焦集群设计机制如何深刻塑造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核。
本次双年展特邀来自深圳、广州、重庆、香港、澳门、旧金山6家艺术机构,呈现研究、驻地、社区共建、田野与跨媒介等多种形式的项目案例,分享“行动中的机构”如何在不同城市土壤中与公众建立对话与连接。
“改造设计”板块以5处江库联网原水管道工作井与5处滨湖建筑景观为对象,通过探索工程理性、建筑美学、感知体验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动态平衡,在超越原有单一功能的基础上,转化为社区新的“日常节点”,赋予公共空间以“二次生命”。
本次双年展还将在不同阶段持续推出系列参与式共创、工作坊、艺术行走与田野研究等十余场公共项目活动,回应松山湖的自然人文地景,推动“学术的公共化、艺术的日常化”。
与此同时,首届松山湖双年展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首次公布,众多学者专家将携手共同支持此次展览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