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伤害生态的“伪大地艺术”必将“烟消云散”

更新时间:2025-09-23 22:05  浏览量:1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9月19日,户外品牌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海拔约5500米的江孜热龙地区燃放了一场名为《升龙》的艺术烟花。烟花沿着山脊绽放,形成“龙”的形状,以三幕爆破呈现。主办方宣称使用了生物可降解材料且符合环保标准,但此举仍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强烈质疑。争议焦点在于:在生态脆弱的高海拔地区进行此类表演是否恰当。在舆论强烈质疑下,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蔡国强工作室与始祖鸟也先后发布致歉声明。

随着争议升级,有人试图将这场烟花秀包装成“大地艺术”的一种。这一说法被作家李娟批评为“伪大地艺术”。李娟认为,真正的大地艺术“往往创作于麦田中和雪地上”,其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壮观的视觉效果与其短暂脆弱的生命形成反差”。真正伟大的大地艺术作品“只是经过大地,从不曾改变过大地”。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大地艺术”既以自然为灵感源泉与表达载体,又往往以“改造”,甚至“干预”的姿态介入自然,自诞生之初就埋藏着深刻的生态悖论。

喜马拉雅山区属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周期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项目实施过程中,大规模团队进驻会直接破坏表层土壤与草本植被。这种破坏对脆弱的高寒生态而言,可能是不可逆的。更值得警惕的是,《升龙》的“崇高性”表达,恰恰建立在对自然“稀缺性”的消费之上。可见,这不是大地艺术,而是伤害生态的“伪大地艺术”。

有网友质疑,喜马拉雅烟花秀“升龙”创意,抄袭自2015年户外品牌猛犸象MAMMUT,为致敬150年前人类首攀马特洪峰。其实,这种抄袭只是图其形式,并没有得其真传。在阿尔卑斯山脊使用无污染头灯点亮的“灯光火龙”,既实现了视觉震撼,又避免了物理破坏,遵循了“低影响”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的干预,以“顺应自然”而非“改造自然”的姿态进行创作。而喜马拉雅烟花秀则是“贴地燃放”。喜马拉雅山被称为“亚洲水塔”,在这个地方搞烟花秀,不可避免会将重金属颗粒随融雪进入江河,进而危及人的健康。可见,这分明是以艺术之名行伤害之实的伪大地艺术。这种出发点就有问题的举动,不仅不能震撼人心,只会在大众的谴责和批判中“烟消云散”。

尽管相关团队声明用了环保材料,但在这样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中,人类活动要尤其谨慎。公众的谴责和担忧是合理而且有必要的。道理就在于:大地艺术的“大地”首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需要被呵护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创作媒介表达大地艺术。换言之,这个事件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该创作,而在于创作的前提是什么?是否进行了充分、透明、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估?是否采取了万全的措施确保对当地生态和野生动物的影响降到最低?倘若这些必要条件被忽略,道歉后的整改有多少诚意?

这种判断并非臆断,看看当事双方的道歉。蔡国强工作室9月21日发表说明,表示“我们确实存在很多考虑不周之处,我深表歉意”,并承诺配合第三方评估环境影响。始祖鸟在同日的致歉信中称,“在作品呈现过程中仍出现偏差甚至偏离”,承诺开展严谨而透明的评估工作。然而,网友很快发现,始祖鸟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表的英文说明内容与国内版本存在差异。海外版表示烟花表演“与品牌价值观相悖”,并强调“将直接与涉事的当地艺术家以及我们在中国团队沟通此事”,被网友质疑为“甩锅中国团队”。由此可见,道歉背后的国内外回应差异,显露出诚意匮乏,接下来能否真正整改,更让公众存疑。

值得一提的是,商业与艺术的失衡,此次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越来越多国际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尝试将文化和公益作为叙事,但也频频因认知差异或执行不到位陷入舆论漩涡。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环保”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修辞,而“生态艺术”也常常陷入“形式环保”与“实质生态”的割裂。

烟花已散,但争议未止。日喀则调查组的核查结果,将成为检验这场艺术表演是否真正“烟消云散”的试金石。

初审:刘怡彤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