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落幕,传统与创新碰撞出文化新活力
更新时间:2025-09-24 11:21 浏览量:1
6 月至 8 月,2025 年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精彩上演。16 部上海原创、上海出品的精品佳作,在全市 13 个剧场带来 23 场演出,涵盖戏曲、话剧、儿童剧、舞剧等多个门类,既有 “五个一工程” 奖获奖作品,也有人工智能合作创制的探索之作,更联合 “乐游上海” 开展抢票活动,让更多市民走进剧场,感受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展演落幕之际,创作点评会同步举行。专家们围绕作品打磨、人才培养、品牌延展等话题建言献策,既肯定了 16 部佳作的成绩,也提出了更高期望。
本次展演自今年 4 月启动,市文旅局发布通知后,共收到 32 部申报剧目。经九位专家从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等多方面评审打分,总分前 16 位的作品最终入选,并获 “优秀作品” 称号。这些作品紧扣 2025 年 “十四五” 规划收官、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等重要节点,主动对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展评、2026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申报等需求,更贴合上海 “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与 “亚洲演艺之都” 建设目标,全面展现了近年来上海舞台艺术创作的丰硕成果。
展演中,传统艺术与现代创新的融合成为一大亮点。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李清照》以宋氏美学为基调,将李清照诗词融入舞台表演,通过上下移动的吊景等舞美设计,在视觉上呈现出从少女烂漫到家国破碎的情绪变化,不仅打动了现场观众,更让不少年轻观众看完后主动重温李清照诗词;上海昆剧团的新古典主义歌剧《琵琶行》,以克制的艺术手法实现千年诗曲的舞台邂逅,尽显昆曲的雅致与厚重。而上海民族乐团的民乐《零壹|中国色》则尝试将 AI 技术与传统民乐结合,为传统艺术注入科技活力。
现实题材与红色文化作品也在展演中大放异彩。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的《火种》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为背景,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戏剧化的情节,展现工人阶级的精神意志,浓郁的淮剧特色让厚重历史焕发艺术感染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英雄儿女》则传承经典 IP,用话剧语言传递红色情怀。这些作品既扎根历史与现实,又兼具艺术观赏性,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民营院团的表现同样值得关注。比如,上海文慧沪剧团的《黄宝妹》聚焦劳动模范黄宝妹的故事,通过贴近生活的细节塑造鲜活人物,不回避主人公面对质疑时的内心波澜,朴实的表演极具感染力;上海新东苑沪剧团的《金绣娘》(孵化经典版)则展现了沪剧的民间活力;《大江北望》讲述了一段关于“黄浦江”由来的往事,对于在普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中宣传上海本土历史和文化知识具有积极意义。这些部作品均代表了上海民营戏曲院团的创作实力,成为国有院团之外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