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书法|西汉:(4)竹木简牍和石刻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24 11:15 浏览量:1
隶书是汉代的主要书体,汉隶则是汉代书法艺术的特有成就,晋唐以后直至近代,虽然行、草、楷书相继盛行,而汉隶却仍始终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和它在结体、运笔上的富有变化和风格多样是分不开的。汉隶,上承秦篆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隋、唐楷书的风范,也是草书、楷书产生发展的基础,实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财富。汉隶能流传下来的,主要是石刻,金文较少,竹木简牍在近代才有大批发现。
竹木简已编辑成书出版的,如在敦煌出土的《流沙坠简》,在内蒙出土的《居延汉简》和在甘肃出土的《武威汉简》。近年来,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等处又陆续出土竹木简。这些竹木简都是宝贵的书法珍品,对研究汉代书法,特别对研究汉代字体的源流变化,都是极有价值的宝贵资料。
汉代的石刻,西汉较少,汉石刻的极盛时期是东汉;但在顺帝之前,仍屈指可数,而且其中不少石刻仍是篆书;汉碑真正的极盛时期是在桓、灵之际。这时汉隶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而且树碑之风大盛,所以,这一时期留下了最为丰富的书法遗产。平时所说的“汉碑”,主要就是指这一时期的碑刻。
后世学习隶书以为楷模的著名汉碑,桓帝时(147—167)有:
《敦煌长史武班碑》建和元年(公元147)二月立石
《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即《石门颂》)建和二年(公元148)立石
《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即《乙瑛碑》)永兴元年(公元153)立石
《宛令李孟初神词碑》永兴二年六月
《韩勅造孔庙礼器碑》永寿二年(公元156)立石
《郎中郑固碑》延熹元年(公元158)四月立石
《仓颉庙碑》延熹五年正月立石,有碑阴并额题字
《桐柏淮源庙碑》延熹六年正月立石
《泰山都尉孔宙碑》延熹七年立石,有碑阴
《鲜于璜碑》延熹八年立石,1973年在天津市武清出土
《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八年立石
《热金吾丞武荣碑》永康元年(公元167)立石
灵帝时(168—189)有:
《沛相杨统碑》建宁元年(公元168)立石
《竹邑侯相张寿碑》立石年月不详
《卫尉乡衡方碑》建宁元年九月立石
《郭泰碑》建宁二年(公元169)正月立石
《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建宁二年三月立石
《史晨飨孔庙后碑》(即《史晨碑》碑阴)
《淳于长夏承碑》建宁三年六月立石
《陈德碑》建宁四年三月立石,有碑阴
《李翕西狭颂》建宁四年六月立石
《博陵太守孔彪碑》建宁四年七月立石,有碑阴
《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建宁五年三月立石
《太尉杨震碑》当在熹平之物
《司隶校尉杨淮表记》熹平二年(公元173)二月立石《司隶校尉鲁峻碑》熹平二年四月立石,有碑阴
《武都太守耿勋碑》熹平三年四月立石
《闻喜长韩仁铭》熹平四年十一月立石
《校官碑》光和四年(公元181)立石
《白石神君碑》光和六年立石
《豫州从事尹宙碑》熹平六年四月立石
《豫州从事孔褒碑》中平元年(公元184)立石
《郃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有碑阴
《荫阴令张迁表》中平三年,有碑阴
汉代留下的石刻,还有“残石”。所谓“残石”,就是断裂不完整的碑碣。最有名的是《朝侯小子残石》,其他如《熹平残碑》、《石经残字》、《君子残石》等。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桓灵之际,产生了如此大量的名碑。从这些石碑我们就看出汉隶的风格多样和结体运笔的富有变化。有的结体精致,如《华山》、《史晨》;有的神韵超逸,如《乙瑛》、《曹全》;有的厚重丰茂,如《礼器》、《校官》;有的遒劲高古,如《夏示》、《张迁》;有的奇纵有姿,如《石门颂》、《杨淮表记》。它们都各具特色,并有很高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