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郑忠谈艺录(一百)| 艺术创新来自对未知的勇敢探索以及对自我与世界的不断追问

更新时间:2025-09-24 14:37  浏览量:1

在今年深蓝智库“当代水墨的传承与突破”沙龙中,艺术家们的讨论犹在耳畔。而今,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的现场,面对《文脉之光》的反馈,我们不禁想起那些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考。艺术家郑忠的成长轨迹,恰恰是这一命题的生动注脚。

作品名称:文脉之光系列之十八

尺寸:45X33cm

材料:纸本、彩墨

创作年代:2025

独辟蹊径:从工艺中发现新语言

35年前,郑忠从工艺领域直觉性地捕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绘画风格。这不是师承或模仿,而是一种真正的发现——一种开天辟地以来无人触及的艺术表达。尽管身为体制外的“一介草民”,他承受着非议与质疑,却幸得恩师广军慧眼识珠,力排众议推荐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从此,中国版画界杀出一匹黑马。

文脉之光系列之十八局部

四十年求索:艺术的本质是“说新话”

郑忠用40年的实践印证了艺术的本质:说一些前人从未说过的话,用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表达方式完成精神的传递。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家分为两类:绝大多数人在重复劳动、因袭前人,追求“是”与“好”;另一些则孤独而执着地求“真”求“新”求“异”,开宗立派。郑忠显然属于后者。

文脉之光系列之十八局部

他的艺术探索始终围绕着“发现秘密”展开:《米字格系列》是误入桃源的初探,《惊蛰系列》是登堂入室的进阶,《行吟尼科西亚》则是精神的升华。而面壁十年的《海韵系列》,更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空间。正因为未受过传统版画与中国画的束缚,他反而能跳出窠臼,创造出世所未见的版画与现代水墨。

文脉之光系列之十八局部

融会贯通:跨界思维与创新基因

郑忠的艺术基因源于多重身份的融合:版画的概念、印染工程师的理性、发明家的天赋、水墨丹青的意境、丝绸图案设计师的观念,以及诗人的“天问”精神。这种跨界思维让他得以打通艺术与技术的壁垒,形成独一无二的创作语汇,他深知,大师的语汇属于他们的时代,而当代艺术家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因为“笔墨当随时代”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创作境界。

文脉之光系列之十八局部

使命与新生:艺术家的当代责任

郑忠的实践回答了“艺术家究竟在做什么”的根本问题。艺术不是重复与模仿,而是每日新的创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艺术家需要天赋、条件与时机,但更重要的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与独立表达。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诠释,更是对文化传承与突破的回应。

在当代水墨的探索中,郑忠以“局外人”的身份打破了传统边界,用发明家的眼光重新定义了艺术的无限可能。他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永远来自于对未知的勇敢探索,以及对自我与世界的不断追问。这正是当代艺术家的使命——在传承中突破,在突破中新生。

(来源:新意象水墨)

艺术家简介

郑忠,1962年生于江苏海安,1979-1985年为海军南海舰队潜水员,1988年毕业于南通大学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2000-2004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97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美术名家”隆重推介。1998年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吴冠中自传《生命的风景》遴选郑忠作品做封面,2002年为南通市档案局审定为南通历史上第144位历史文化名人。

现为中国文化艺术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本国际艺术研究院会员,香港画院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会分会理事,北京中投文化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国艺轩书画院副院长。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