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我和朱屺瞻、刘海粟等14位中国画艺术大师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9-24 18:12  浏览量:1

关注

来源 | 龙美术馆

作者 | 蔡斯民

蔡斯民,1932年生于新加坡,祖籍福建厦门。蔡斯民是新加坡著名摄影艺术家,重要的艺术策展人,新加坡国家文化奖章得主。

《留真》摄于1985年到1988年,我花四年的时间去了七次大陆,四次香港,两次台湾,两次纽约,期间共拍了200卷36幅的胶卷。为了突出摄影对象的生活气息,我采用高速度的ASA400胶卷,用很高速的快门,把ISO调到1600进行拍摄,制造出一种很粗粒的效果。此外,这期间我从来没有用过闪光灯拍照,全部是自然光拍照,力求最真实的记录,录下这些老先生的故事和人生的片段。

“留真”这两个字是由刘海粟先生提出的。当时刘海粟先生正在新加坡做一个展览,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他便建议我用“留真”这两个字做题目。

在得到刘海粟的支持之后我开始了筹备工作。因为我之前在广告公司工作,所以我知道在拍摄之前要做好一些摄影的准备。这个计划开始的时候,我通过朋友李行简先生,联系到黄苗子先生。请他为留真系列做一个总策划,由他参照艺术成就来选定摄影对象。他还建议拍摄对象也可以包括大陆以外的国画大师,于是他又增加了黄君璧和陈文希还有赵少昂。本来黄苗子选定的是15位老先生,其中包括林风眠。后来因为我拿了吴冠中的介绍信见了林风眠,但是他没有同意拍摄,可能他对拍摄有些许的顾虑,所以最后协定的是14位。根据年龄来排序,就是朱屺瞻、刘海粟、黄君璧、赵少昂、陈文希、王己千、李可染、叶浅予、吴作人、陆俨少、谢稚柳、黎雄才、唐云、关山月。

朱屺瞻

我现在从最老的一位老先生讲起。朱屺瞻,它是一个很时尚的老先生。我为他拍照时他已年登九十,待人接物总是满眼慈祥。他面对镜头丝毫不紧张,总是一副悠然闲适,若有所思的神情,令人心折。

朱老好养绿植,尤爱菖蒲。他每日清晨都会留空为自己喜爱的菖蒲浇水,修剪枝叶。我为此还租车运了许多盆绿植到他的宾馆,想还原他更为真实的生活日常。

朱老虽苍颜鹤发,却永持童心。当时我特意将他拉入一群幼儿园小朋友中,让他教这些孩童画画。我趁机用长焦镜头记录下了这老幼相宜的画面。

后来我听他的学生说朱老先生很喜欢听评弹,所以我也特别安排了评弹演员来弹给他听,他听的很高兴,也很激动。

刘海粟

刘海粟老先生是一个很外向,很健谈的人,这张是他当时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时我拍下的照片。

这张照片老先生还健在的时候我不太敢用,因为刘海粟经常讲他八上黄山,九上黄山,但没有人知道后两次是用轿子抬上去的,毕竟当时他已是耄耋之年。后来因为老先生过世了,我第二册就用了这张照片,来展示他晚年最后一次上黄山的真实情况。

刘海粟老先生早年曾与他人进行过有关人体模特伦理问题的争论。于是我特别安排了一个模特,请刘海粟先生写生,刘抗和陈文希当时也在场。曾经有一次刘老在他的住处让我给他拍他光着身子的照片,当时天气冷我怕他着凉就没给他拍。当时他还有点不乐意,嘴里嘟囔着“毕加索能这样,我也可以这样”。

刘海粟晚年的时候画黄山用了很多的方式,学张大千,用泼墨完成他的作品。这张是在黄山上面的一个宾馆里面,他用泼墨画的一个作品。

黄君璧

黄君璧是台湾的一个老画家,他主要的绘画题材是瀑布。我这次展出也在龙美术馆看到了一张他早期的作品,很珍贵,很难得。

黄老有晨练的习惯,我便也早起去拍下了这张照片。

我拍他的时候恰逢他在台湾过九十大寿,那天他的好多学生都前来为他祝寿。

有天黄君壁的太太容羡馀和台湾当代美术馆馆长在品鉴黄先生的画,黄老则笑呵呵地静坐一旁看他们讨论。

赵少昂

赵少昂是当时岭南最老的一个艺术家。他为人谦逊,以花鸟画见长。赵老住在香港,所以我这些照片是在香港拍摄的。

赵少昂他很喜欢休闲,喜欢养鸟。这是他的黄莺,跟了他十几年了。

这是他在伏案画画的情景。

这张主要是拍他在“哈”印章时动作情态的一个作品。我后来将这张照片展出以后,很多人看过这张作品后说他的老人斑和头发丝很有吴冠中画作里点和线的感觉,我深以为然。

陈文希

陈文希毕业于上海美专,后移居新加坡。他以画猿猴见长和闻名。

他画猿猴是受了虚谷的影响,所以他画的猿猴很生动。他早年画猿猴偏肥,晚年则偏瘦。除此之外他有时还会画一些松鼠,鱼和鸡鸭。

他后来也有一些油画,分两部分,猿猴和鹭鸶,比较抽象,这是他画的特点。水墨方面他主要受虚谷的影响,油画方面则受毕加索影响比较多。这是他创作时我拍下的照片,地上摆的是毕加索,德库宁等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们的画册,他从中汲取灵感和经验。

1992年陈先生病重住院,我去看望他。他那天精神很好,为我画了最后一张速写。这之后没多久老先生便过世了。所以这张画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后来在新加坡美术馆举办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的时候,我把他的这张绝笔捐给了新加坡美术馆。

陈文希喜欢毁画,不喜欢的画就烧掉,这张作片就是他烧画的照片。

王己千

王己千先生是著名的收藏家,书画家,为了拍摄他我曾两次远渡重洋去往纽约。他是上海人,1936年的时候还在上海美专任过教授。

王己千最大的成就是这张照片中他手中攥握的那本《明清画家印鉴》。

我很喜欢这张三角构图的照片。当时他正在纽约的博物馆欣赏毕加索的雕塑。王己千在纽约很长时间,他的英文讲的很好,却始终喜欢穿传统中式长袍。在我看来他虽旧居美国,却依然是个彻彻底底的中国人。

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总是讲话很小声,我和他吃过两三次饭。他为人很谦虚,很小心,以至于我拍他的时候他表现得很紧张。

这是李可染的师牛堂,桌上摆满了他经常临摹的碑帖,篆书隶书都有。他本人的书法很有特色,别具一格。不过李老创作时,不喜欢别人打扰,哪怕是家人也不行。

他喜欢收藏一些清朝的古墨。他也极擅长用墨,你看陈文希的书画很黑,那是因为他是在用最真最好的墨来作画。另外我还发现李老有撕画,补画的习惯,尤其是山水画。这个习惯导致他有些作品会出现画面不一致的情况。

李可染先生爱牛,爱画牛。这是他画案上画牛的稿子。

他很喜欢拉二胡,我亲耳听过,拉得的确不错。他曾说他如果不是一个画家,就会是一个音乐家。

叶浅予

在我看来,叶浅予是一个有强烈个性的艺术家。他的眼神中总是透露着不妥协,性格极像一个京剧演员,嬉笑怒骂,情感丰沛。我拍他的时候他特意睁圆眼睛,倔强中透露出一股天真的可爱。

这件作品是因为我知道他画飞天,于是便构想着拍一个与飞天相关的作品。我去找戴爱莲从东方歌舞团派来两位舞蹈演员,让她们打扮成飞天的形象出现在叶老面前。老先生惊喜之余现场挥笔作了几张舞蹈的素描,我便在一旁记录下了这个宝贵的瞬间。

这张作品是我在《北京晚报》看了一个消息称他住的四合院要拆迁,他极其不满,封笔以示抗议。于是我特别去找他拍照,想记录他封笔的生活细节。他还写诗赠我,其中两句是“甘雨小院遭拆迁,画思渐稀文思寄”。

吴作人

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是吴作人先生。吴作人跟其他老先生比,他生活比较西化,喜欢听钢琴。

他绘画的主要题材是骆驼,还有有关新疆的一些人事物。同时他还收藏了许多古玩。

我当时知道他有一幅著名的油画《齐白石像》,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但是当时这张画已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后来我通过吴作人先生找到馆长刘开渠先生,特批我将此画拿出来拍摄。

这张作品是拍他在执卷读书。他当时跟我开玩笑说:“书架很多的书不是我在读,是虫在读”。他说虫在读书,因为很多书被虫蛀了很多的洞,我对他的想象力敬佩不已。

这张是对他偏西化生活的一个体现。吴老爱好音乐,照片中他穿着工作服,听自己的孙女弹钢琴。几年前他的孙女还特意到新加坡找我,吃饭间还提及此事,让人不禁感叹岁月荏苒。

陆俨少

陆俨少是杭州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他的性格与李可染相似,都很内敛,“南陆北李”说的便是这两位山水艺术家。他很少笑,这张拍到了他笑的瞬间可以说是来之不易。

陆老喜欢用小笔画画,以小笔画大画。他画水和山和鱼都不起稿,直接画。

我在陆老家中看到他收藏了几个石头。他说这几个石头是战争年代逃难的时候在路上捡的,我觉得很有意思,这石头也算是他人生经历的见证者。

这张作品是由两张照片合成的。我先在浙江桐庐拍叶浅予像,后来又到杭州请陆俨少画叶浅予的素描。我们知道陆俨少先生是位杰出的山水画家,但从他为叶浅予画的素描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物画也很厉害。我现在要讲清楚,这些作品的由来,不是电脑处理过的,全是暗房技术。

谢稚柳

谢稚柳是上海著名的画家,鉴定家。

谢稚柳手里拿的是张大千送他的“大风堂选毫”,谢稚柳对此笔极为珍视。我第一本画册的封面是一张几位画家赠我之笔的照片,但只有谢稚柳这支我亲自又交还与他。

这张作品拍摄过程很波折。那时候全国书画鉴定组正在杭州的秘密仓库里进行集中的文物鉴定,戒备森严。谢老专门派车把我接去,当时除了谢老还有许多像启功,杨仁凯,刘九庵这样的鉴定大师在场。他们分别对桌上的一件件文物发表意见,有时观点相合,有时观点不合。我有幸能在现场拍下这张照片。

我了解到谢老喜欢吃东坡肉,便邀请他去杭州的楼外楼吃了一顿东坡肉。

黎雄才

黎雄才是一个岭南的艺术家。黎雄才主要是画松,多是黑松。

我与他来往时发现他总是烟不离手,时不时就要吞云吐雾。

这是关山月和黎雄才开始接手岭南纪念馆的记录,我特意飞去广州拍的。这两人是岭南画派第二代中的佼佼者。

唐云

唐云是我接触的画家中最会享受生活的一个人。他喜欢吃大肥肉,喜欢喝酒、抽烟。现在展示的这个相片是我跟他喝酒的时候用三脚架固定好的相机拍的。那个茅台的酒瓶子我还带走留做纪念,现在还在我家。背景里那幅画是在拍这张照片之前,我送他大闸蟹,他开心之余灵感迸发画下的。那时正值秋天,所以画中有螃蟹,酒罐和菊花。

这是他的茶壶,他会毫不吝惜的将他的茶壶收藏悉数拿给我看,都是上好的佳品。除了喜欢玩壶,唐老还好养蝈蝈。有一次我见他,听到他口袋有响声,便向他询问。他随即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装有蝈蝈的小笼子。

关山月

关山月是这里面最年轻的艺术家,也是岭南重要的艺术家。

关山月先生酷爱画梅花。关老1963年所作的《报春图》,用倒挂的梅枝与冰峰雪岳形成视觉冲突,结果在文革中受到批判,被认为“攻击社会主义倒霉(梅)”。七十年代复出后,关老为了不受批判,就将作品中的梅枝全部向上画,以达政治正确的目的,直到八十年代后才重新开始艺术探索,达到新的高峰。

关老和他的妻子李秋璜女士十分恩爱。照片中李秋璜女士正在给他整穿衣服。他们两人虽相差七岁,却一直相濡以沫。据说两人结婚之时,关老的收入拮据,当时一席简单的婚宴还是靠工友们捐助的。在婚宴上新娘却迟迟不肯露面:因为家里只有两件破旧衣衫,洗一件,穿一件,没有得体的衣服,新娘不敢上酒席,所以那次婚宴就只有新郎关老一人参加。

他很喜欢一边磨墨一边读书,这是他的一个习惯。他说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特别感谢蔡斯民老先生的精彩分享。这十四位中国画大师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仍可以从蔡老先生的作品和讲述中体会到这些老艺术家们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超凡的个人魅力。相信这些大师们的精神会伴随着这些宝贵的艺术杰作万古留存。

您怎么看?

请跟帖留言!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