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茅台领衔的舌尖艺术对决:中国(酱香型)酒体设计大赛后生可畏英才辈出,世界水准技术交流平台前途可期
更新时间:2025-09-24 23:01 浏览量:1
金秋时节,赤水河畔,酒香弥漫。在仁怀茅台学院,迎来了一场“舌尖上的较量”——9月23日至24日,第三届“茅台杯”中国(酱香型)白酒酒体设计大赛决赛在此举行。经过两天的赛事角逐,最终决出10名优胜者,优秀组织单位8名,其中,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勾贮中心(酒体设计中心)的酒体设计师陈强获得第一名;同样来自茅台的杨涛、李天宇、葛帮贵、伍孝维依次获得第四、第六、第七、第十名的殊荣。
文 | 今时品牌实验室
思橙
这场汇聚84位全国顶尖酒体设计人才的赛事,不仅有酒体设计实操、理论知识、感官品评的精彩较量,更有行业传承与创新的集中展示。背后蕴藏的是中国酱香型白酒产业在面对消费变革时的集体思考与回应。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出席闭幕式表示,酒体设计是白酒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未来要以质量为魂,助力酱香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守正创新,推出更多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优质产品。
随着酱香型白酒产业的持续升级,消费者从“偏爱酱香”逐步转向“懂酱香、选好酱香”,酒体设计已成为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认为,酒体设计这门曾经“只可意会”的艺术,正在变得更可感知、可量化、可表达,成为展现中国酱香型白酒的独特魅力,持续引领中国白酒价值提升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
何为酒体设计?
科学、文化、情感的多向融合
赛场上,选手们反复闻香辨味、观色识质、勾调设计、品味自己的作品,随即在平板上记录下调整笔记,这样的动作在每一个考场反复上演,每一位选手都需要通过敏锐的感官洞察,精准把控制酒体的细微特征与和谐平衡。
什么是酒体设计?
在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看来,酒体,是酒的灵魂与生命所在,酒体设计师,要有“与天对话”的谦卑,也要有“为天补笔”的敬畏。他强调,酒体设计不仅是风味物质的组合,更是文化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酒体设计,这一对外界而言颇为神秘的专业领域,实则是决定白酒品质与风格的核心环节。它涉及对基酒的精准识别、科学配比与艺术勾调,要求设计师在“守正”与“创新”间取得平衡。
我们熟知的茅台酒,以酱香、醇甜、窖底三种典型体构成风味骨架,通过酒体设计师这双“魔法之手”,融汇近两百支不同轮次、酒龄和风格的基酒,不断地进行优化组合,让时光沉淀的老熟感与微生态滋养的风土韵味相得益彰,最终淬炼出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的独特“茅台风味”。
从事酒体设计近10年的陈珂,是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勾贮中心(酒体设计中心)一名酒体设计师,此次也是他第二次参加国家级别的酒体设计赛事。对于陈珂来说,茅台酒的一切都令他好奇,带着这份探索的勇气,2015年,陈珂从制酒生产一线考入质量部,后又通过层层选拔及严格审查,正式成为公司的酒体设计师。
10年左右的时间里,陈珂怀着“对每一支基酒负责,让每一支基酒‘酒尽其用,酒尽其才’”的初心,精进品评与勾调的专业技能,默默奋斗在自己的岗位,用心设计好每一批酒,保持产品的品质稳定。
茅台酒体设计中心的杨涛是第一次参加这类国家级赛事。拥有5年多工作经验的他,认为酒体设计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风味的重塑与升华。“把酒酿好是前提,但最后铸就产品质量的是我们酒体设计师”杨涛说,酒体设计师是链接美酒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需要想消费者所想,通过自己的技术与艺术灵感,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创造出消费者认可的作品。
在现代酒体设计中,不仅要以微生物学、风味化学、感官科学为基础,驾驭数据与模型,同时还需具备市场洞察力、文化传承力、审美感知力与情感表达力。
“未来的酒体设计,要走向人间烟火、百味人生。”宋书玉认为,“它要听得懂市场的潮声,更要读得懂人心的渴望。”
从“神秘技艺”到“科学艺术”
酒体设计驱动行业升级
作为中国酱香型白酒的领军企业,茅台在酒体设计领域积累了独特优势。王莉在致辞中分享了茅台在基酒多样性与“匠心、匠艺、匠韵”的关系。
基酒是酒体设计的根本,其多样性为酒体设计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宝库。茅台的基酒多样性源自“时”与“空”的深度交融,“时”体现在不同轮次基酒、不同季节生产的酿造用曲;“空”则强调不同车间、班组、窖池及窖池内不同位置形成的微生态差异。
酒体设计是一项精细的工艺。随着科技发展,在现代酒体设计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酒体设计师能够更加精准地分析和预测酒体的风味特征,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生产。
王莉提出,茅台要以“匠心为魂,深刻理解基酒多样性;匠艺为要,科学驾驭基酒多样性;匠韵为本,深入挖掘基酒多样性。”
在本届大赛中,新老技术人才同台竞技,有凭借数十年经验一眼就能判断基酒成分的“老工匠”;也有Z世代新锐,运用科技分析工具辅助风味设计的“新锐技术人员”。这种技艺接力,正是工匠精神代际传承的生动体现。
第一次参赛的98后蔡琴琴,在这场比赛中展现了作为新时代酒体设计人才的生机活力。
27岁的蔡琴琴,在2021年进入茅台后一直从事酒体设计,如今已是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勾贮中心(酒体设计中心)的小型勾兑师。虽然在大学主修食品科学专业,但面对复杂的酒体设计却是一个小白。蔡琴琴说,她就从最基础的品评开始,找颜色、找香气……日复一日地练习,分辨每一个酒样的特征,一点点去摸索找到酒中细微的差别与和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从初入行的胆怯到赛场上的奋力赶拼,在蔡琴琴身上也看到了酒体设计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蔡琴琴表示,近两年来,他们也在探索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设备,更深入全面地解析酒体里的风味成分,以实现酒体的精准设计,提升酒体设计的效率和精度。
在酒体设计这项技艺上,守正是要传承传统的工艺,而创新是学会利用科学技术去更好地设计产品。获得本届大赛第一名的陈强,对于传统与创新也有自己的理解。
2007年大学毕业后考入茅台的他,从制酒岗位干起,从制酒工到副班长到班长再到2011年考入公司质量部,在2015年成为小型勾兑师。陈强并不是第一次参赛,有了前两次的经验积累,陈强在三年里下了“苦功夫”,无论是生活里还是工作中,没有停下对自己的技能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本届大赛上,陈强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进行感官品评比赛
当问到他对本次比赛的感受如何,陈强的回答是:“比赛是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我们要做的是利用精湛的技艺,去摸索创新,设计出能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当前,白酒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消费者对个性化、差异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自然也对酒体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让传统的更传统,让创新的更现代”,以消费者为中心,未来,茅台方面表示,要继续在行业协会的带领下,与各兄弟酒企一道:
科学、全面地表达基酒多样性,形成基酒品质的科学化表达体系,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
坚持从科学与人文的双重路径出发,推动勾调技艺的系统化表达与传播,帮助消费者深入理解白酒的品质内涵;
立足消费者需求,探索更多元的表达方式,助力酒体设计实现从传统技艺到融合创新的跨越发展。
茅台还将坚持从科学与人文的双重路径出发,推动多维技艺的系统化表达与传播,帮助消费者深入理解白酒的品质内涵。
国家级别的专业赛事
酒体设计人才孵化的平台
据悉,本次大赛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中国酒业协会联合主办,茅台集团承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酒体设计师参与角逐。
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一级巡视员王双清在致辞中指出:“举办白酒酒体设计职业技能竞赛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技能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对弘扬工匠精神,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场“舌尖上的对决”,行业正在淬炼新鲜血液,推动酱香型白酒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而茅台作为领军企业,通过搭建这一高端平台,展现了其对技术传承与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引领行业适应新时代市场的决心与能力。
大赛不仅为选手提供了展示舞台,还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创”的方式,推动产业、产区、企业、院校的深化合作,为工匠的培养与成长提供坚实土壤。
张德芹表示,茅台愿与酒协、兄弟企业一道,聚力把赛事打造成“全球酱香白酒技术交流平台”,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培育更多青年匠才,为中国白酒行业可持续发展,为中国优秀白酒文化传播贡献更多力量。
“参加这类国家级比赛,对我们所有的酒体设计师来说是个好事。”陈珂认为,通过比赛,我们能了解到整个酱香型白酒行业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对酒体设计领域,大家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能帮助我们在日后怎么去设计更好、更贴近消费者的产品。
面对全球化趋势,酒体设计师还需担当中国白酒的“翻译官”与“文化使者”角色。宋书玉认为,要在保持东方韵味与传统根基的同时,建立跨文化的风味沟通体系,探索更国际化的审美表达与产品叙事,让中国白酒不仅被国人喜爱,更被世界欣赏。
随着大赛的持续推进,这批具备国际视野、技术扎实、文化深厚的新时代酒体设计人才,也将为中国白酒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以风味致时代,以匠心见文明。
这场舌尖上的对决证明,中国白酒的未来需要更多既懂传统工艺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正在用科学的方法论和艺术的感知力,共同塑造中国白酒的新高度。
随着大赛落幕,新的行业变革才刚刚开始。获奖选手们带回的不仅是荣誉,更是推动企业创新的火种。正如一位参赛选手所说:“比赛最大的收获不是名次,而是看到了行业的高度和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