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孩子三年分九次班:刚交的朋友又散了,读书到底为哪般?
更新时间:2025-09-24 23:29 浏览量:1
东部有所寄宿制县中,开学没俩月又要分班。上一学年已经折腾三次,校领导觉得这么洗牌能让学生更拼——好学生就得去好班,配最好的老师。高中三年,这种折腾至少要上演九回。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教室换,宿舍换,连老师都得换。刚跟同桌混熟,下礼拜就得坐新陌生人旁边。咱们总说大学生“原子化”,现在这群县中学生,早早就尝了这种孤孤单单的滋味。想交个长久朋友?难如登天。
苏明是这儿的老师,本地人。以前她觉得,只有成绩差的孩子才会来这所高中。真站上讲台才发现,这所排名垫底的学校,抓应试比谁都紧,花样还多。最让她心里堵得慌的,就是频繁分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在社交平台提过一嘴,分班那晚宿舍里全是孩子的哭声。就是这条动态,让我找到了她。聊得多了她才说,学校为了提高本科过线率,啥招都想了。不光疯狂分班,还搞S形分组把学生像切蛋糕似的分拨,甚至批量“造”艺术生。可这学校高考最高分都超不过600分,这些政策砸在孩子身上,更像沉重的包袱。
她给我介绍了两个学生,小诗和崔敬。小诗17岁,聊起梦想直摇头:“梦想?说出来都可笑。”她现在就想以后找个好工作。崔敬更直接,说自己没朋友,“那帮人要么假要么low”。学习在他眼里就是“傻子才玩的比赛”,高一没读完就退学了,临走还反问:“现在读书,真有用?”
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1335万人,本科过线就514万,过线率刚39%。按这所县中的成绩,这儿的学生更多是那没上线的61%。平时咱们聊高中,眼里都是能上本科的孩子,这61%就像被按下了静音键。
分班那天校领导早定好规矩:“别走漏消息,晚自习直接广播。”怕学生闹。苏明直到晚自习前才拿到名单,原来带的四个班被拆成两个重点班、两个普通班。她得随机抽一份名单,决定带哪个重点班。
计划挺简单,可偏出了岔子。两个带普通班的老师不服气,提前把名单捅出去了。学生们一下炸锅,全涌到办公室翻名单,不满情绪像泼了水似的收不住。
那晚学生们故意不熄灯反抗,苏明去宿舍转,女生们基本都在哭。有个小姑娘拉着她,让她看着自己睡着才放心。走出宿舍,苏明也偷偷抹眼泪:“住校的孩子,学校就是他们的全世界啊。”
后来再分班,学生们都麻木了。不再对班级投入感情,一个学期下来,班里同学可能都认不全。以前教师节苏明还能收到贺卡,现在基本见不着了。
学校除了分班,还让学生学小语种、学艺术。英语差的学生被鼓励选俄语或日语,说是能进重点班。到了高二,更是大规模动员学生转去学艺术,500人的高中,400人都是艺术生。老师们私下聊天也愁:“学俄语又学艺术,最后考上民办三本,以后能干啥?”
小诗原本在好班,一次考试没发挥好,班级被降成差班,她直接崩溃,觉得自己成了“废人”。现在她没兴趣交朋友,只求下次分班能进好班。崔敬退学后,同学发消息说想他,他回:“想我干啥?我们很熟吗?”
对周围人的不信任,成了这群高中生的共同点。苏明也想过,要是不分班,这些孩子或许能交到真心朋友,可学校好像没别的招。
隔壁班有学生问政治老师:“上大学有啥意义?”老师回答:“你先考上再说。”可对这所学校的很多孩子来说,连这个答案都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