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蔡国庆,我要对你脱粉了,但蔡国强一场“升龙”烟花炸山,引发众人围观质问蔡国庆的尴尬与困惑
更新时间:2025-09-25 04:18 浏览量:1
这烟花,真是炸得人心惶惶。你说这好好的一场“升龙”表演,结果炸出了一个大窟窿,这得是多大的怒火才能把山炸出这么一个洞来?我看着网上的视频,那烟花确实够壮观,直冲云霄,声势浩大,跟不要钱似的。可这背后,是怎么个事儿啊?
蔡国强,这位艺术家,我之前对他挺敬佩的,那种把艺术融入自然,用爆破来展现生命力,挺有想法的。他那些个火药画,还有那些大型的空中装置艺术,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这次这个“升龙”,听名字就知道,是要搞个大事情。观众们期待着一场视觉盛宴,结果呢?艺术是有了,但这山,这环境,好像有点遭殃了。
我刷到那几段视频,人山人海,大家都围在那儿,脸上的表情可不是单纯的赞美,更多的是一种惊疑和质问。那种感觉,就像是精心策划的惊喜,结果拆开一看,发现是别人家被拆了。这艺术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为了追求极致的视觉冲击,是不是可以暂时把对环境的影响抛诸脑后?我不是艺术家,不懂那种“不破不立”的哲学,但我知道,山是死的,但它承载着的是活着的生命,是生态,是我们的根。
网上开始有各种声音了,有人说这是“人定胜天”的艺术表达,有人说这是对自然的野蛮破坏。争议一上来,就跟那烟花的硝烟一样,弥漫开来,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我看到有人在评论区直接@蔡国庆,问他怎么看,问他这算不算“毁山”。这事儿,怎么说呢,有点尴尬。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牵扯到了公共资源,牵扯到了生态环境,这中间的平衡点,确实很难把握。
我之前也看过他的一些作品,那些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烟花表演,总是能带来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感。那种短暂的存在,然后回归虚无,留下的只是人们心中的记忆和照片。但这次不一样,这次是直接在山体上“创作”,而且这“创作”的痕迹,好像有点太明显了,太永久了。
我看着那些照片,山体上那个巨大的坑,像是被什么巨大的东西狠狠地咬了一口。这让我想起以前一些大型活动,为了场面好看,临时搭了多少建筑,活动结束了,留下的是多少难以清理的垃圾。艺术追求的是超越,是永恒,可如果这种超越是以破坏为代价,那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有人辩解说,这是为了表现“升龙”的力量感,是艺术家对力量的一种诠释。我理解,艺术往往需要一些突破和颠覆。但是,力量的展现,难道就只能通过这种破坏性的方式吗?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巧妙,更和谐的方式?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种艺术行为,是不是有点逆势而行?
我脑子里闪过一些画面,那些关于自然灾害的新闻,那些关于生态保护的呼吁,再看看眼前这个被炸出来的“艺术痕迹”,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而且,听说这事儿还没完,还有后续的讨论,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责任问题。这本来是一场纯粹的艺术活动,现在却卷入了公共舆论的风暴中心,对于艺术家本人,对于组织者,这肯定是一次难以忽视的教训。
我有时候觉得,我们是不是太容易被某种表面的壮观所迷惑了。看到烟花升空,看到火焰爆发,就觉得震撼,就觉得艺术。却忽略了这背后的成本,付出的代价。那些围观的人群,他们的表情,他们的议论,才是最真实的反馈。他们不是来欣赏那些抽象的艺术理念的,他们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山,是可能因此受到影响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就,追求名声,追求突破的时候,是不是也容易忽略了身边最基本的一些东西。尊重,责任。当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引发了如此大的争议,甚至让普通人站出来质问,这本身就说明,这场“艺术”的传播,已经偏离了它最初的轨道。
我手机还在手里,热搜一个接一个,这事儿还在发酵。我看到有人在转发以前蔡国强的一些作品,说那才是真正的“神来之笔”。对比之下,这次的“升龙”,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感觉像是,艺术家太想证明自己了,太想搞出个惊天动地的东西,结果,用力过猛,伤到了不该伤的地方。
我能理解那种想要留下印记的冲动,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对话世界,去影响世界。但艺术,终究还是要回归到人,回归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艺术带来的不是共鸣,不是启迪,而是对环境的破坏,对公共资源的浪费,那它还能称之为成功的艺术吗?
我看着评论区里那些踊跃的留言,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疑问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观点,都在试图理解或者批判。这本身,或许也是艺术的一种传播方式,只是这个传播,来得有点过于激烈,过于波折。
我不知道这场关于“升龙”的争论,最终会走向何方。但我希望,经过这件事,我们都能更深入地思考一下,在追求“炸裂”的艺术效果时,我们还能保留多少对自然的敬畏,对周遭的关怀?这炸出来的,不应该是一个山体上的窟窿,而应该是一个关于艺术与责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场烟花过后,留下的除了一个大坑,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