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学公式“绘”成画面,科学与艺术实现“聚变”
更新时间:2025-09-26 15:13 浏览量:2
顶尖科技成果经过艺术家设计,实现知识和艺术的共生;古建筑上的彩绘,融入了传统工匠技艺;美妙音乐的背后也藏着科学原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北京持续开展近3000场科普活动,其中不乏科普艺术展览、科普文化市集等活动,展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新思路。
60根光纤搭配聚光设备,将“太阳”搬到了室内。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数米高的幕布上,直径达5米的“太阳”由真实的室外阳光汇聚而成,实现室内外天气的阴晴同步。“太阳”下方,50吨人造海水在造浪机的作用下涌动。
这处科学与艺术巧妙融合的装置,是“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科普展给观众的开场白。“阳光和海水,都是核能的代表性符号。太阳的能量就来自核聚变,而海水中藏着的大量氘元素,是可控核聚变的主要原料。”策展团队成员、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张兆宏详细解读装置的设计思路,“仅1升海水中氘的能量,就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我们‘切’了一片海放在这里,是希望为观众带来直观的感受。”
展览策划工作持续了近4年。科学家团队带着托卡马克装置图纸与聚变原理模型,艺术家团队则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反复碰撞如何“让公式变画面”。一个个艺术装置渗透着科技元素,科学原理则被运用于打造艺术装置——全世界最大的室外特斯拉线圈间,拉出一条条震撼的闪电。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在田野里近距离目睹过闪电,那道闪光一下劈到前方的麦田,那是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力量。”张兆宏希望通过展览设计,让观众从数字化的世界中抬起头来,感受自然现象带来的震撼,实现返璞归真。
在张兆宏看来,科学与艺术在思想层面是相通的。“‘搬运’本来就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手段,我们把海水、太阳和‘人造太阳’,也就是可控核聚变科研设备的相关展品搬到同一个空间,就是把它们蕴藏的能量汇聚在一起。”张兆宏说。
如今,声音、光影、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博物馆展陈手段更多样,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帮助公众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科学家也走上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红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北京已不是新鲜事。2025年上半年,本市文化新业态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2.1%,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在科普活动中,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也正在启发青少年的创意。2025北京科学传播大赛设置了科普动漫、科普文创等5个子赛事,共征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作品1.1万余件。其中,直观体现科艺融合的科普动漫大赛,触达全国40余所专业院校,作品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显著提升。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研究专员杨智明表示,与文字相比,漫画更加通俗易懂,与视频相比又更易让读者快速获取关键信息,是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的良好工具。科普动漫等形式的创作技能,能在科普图书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