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临洮让史前文明真正“活”了起来

更新时间:2025-09-26 14:19  浏览量:2

近年来,甘肃省临洮县在史前文明研究与文化遗产活化领域可谓收获颇丰、亮点频现:寺洼遗址成功入选“2024年考古论坛六大考古发现”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马家窑遗址保护利用持续深化,洮阳镇马家窑村更以“文化+乡村振兴”模式成为典范,而临洮县博物馆的创新展陈与讲解,让史前文明真正“活”了起来。

寺洼遗址:填补黄河上游文明探源空白

寺洼遗址位于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和衙下村,是寺洼文化的命名地。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该遗址,1945年中国考古学家夏鼐的发掘为甘肃史前分期奠定科学基础。2018—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连续7年主动性发掘,揭露面积近4000平方米。

此次发掘系统揭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及辛店文化等多时期遗存,其中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的三重近方形“围壕(沟)”结构、近百座房址遗迹尤为瞩目,清晰展现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大型聚落布局于社会组织形态,填补黄河上游核心腹地文明起源研究长期空白,有力印证西北地区早期社会的高度文明化程度。

马家窑遗址:从考古发现到文化名片的蝶变

马家窑遗址位于临洮县城南12公里处,是马家窑文化命名地,距今约5000—4000年,以发达彩陶艺术闻名,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临洮县联合专业考古机构多次深度发掘,清理出早期壕沟、房址等遗迹,出土彩陶器等文物约60余万件,其造型端庄、线条流畅,代表中国史前彩陶艺术巅峰。当地投资4.7亿元实施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等7个重点项目,通过数字化展示与沉浸式体验,将遗址打造为甘肃文化名片,推动文旅融合,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在临洮县马家窑村马家窑文化陈设展示馆,临洮县博物馆馆长馆长韩军化身“文明解码人”,指着“石岭下类型漩涡纹双耳瓶”展板详解其纹饰工艺与历史价值,结合图文信息将马家窑彩陶艺术成就娓娓道来。在还原先民生活场景的巨型壁画前,他讲述远古人类制陶、狩猎、定居的图景,让尘封历史立体可感。

资源赋能:历史文化铺就乡村振兴新路径

洮阳镇马家窑村距县城9公里,依托马家窑遗址文化资源,探索出“文化+乡村振兴”模式。2021年以来,该村争取项目资金539.79万元,建成芍药基地、文化广场,完成道路硬化与人居环境整治,获评“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省级和美乡村”。

村内80多平方米村史馆、马家窑遗址公园游客接待中心、农文旅沉浸式体验基地等项目,以现代化手段展示彩陶文化。村落风貌处处彰显史前文化浸润:民居墙面装饰复刻彩陶,绿树繁花与之相映;村间小道围墙陈列造型各异的彩陶复制品,诉说着土地与马家窑文化的千年羁绊。如今,该村成为全县首个历史文明乡村,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遗址公园带动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村民收入显著提升。

韩军表示,临洮通过“馆村联动”,让马家窑文化从考古遗址走进大众生活。这种沉浸式传播,既彰显史前文明魅力,又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注脚,让古老彩陶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临洮县通过寺洼、马家窑两大遗址的考古成果转化,不仅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更以马家窑村为试点,证明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引擎作用。未来,当地计划扩大遗址公园与体验基地规模,推广“临洮经验”。这种将考古发现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实践,是新时代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奋进之路的生动诠释。

来源 | 网易甘肃

编辑 | 李萌萌

责编 | 刘宇鸿

审核 | 付 .林

说明 | 当归定西旨在宣传定西市文体旅游。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