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高原的朝圣者——应一平水墨画的艺术特色
更新时间:2025-03-16 01:51 浏览量:4
笔墨高原的朝圣者——应一平水墨画的艺术特色
文/傅晓鸣
应一平是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理论家、画家。教书育人、学术探究、绘画创作多重角色,皆以一条深邃的美学脉络贯穿其中,不绝如线,将艺术与学术紧密相连。
在美学与艺术的广袤天地间,他如一位勤勉不辍的田间耕耘者,沉浸于色彩与形式的交响中。探索每一幅画作背后蕴藏的深刻情感与思想。他的心灵如同一块沃土,细心耕耘着每一个灵感的种子,期待在日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
在学术讲台上,他以渊博的学识和洞察力,引领着学子探寻美的真谛;在学科领域,更以其学术眼光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开拓美学研究的疆界,为学界贡献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成果。
应一平《风雨任平生》68cmx68cm
己的学术观点。这种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得他在美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与古人对话的古画研究中,尝试了一次对历史传承与诠释的精神沟通。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学界关注和高度评价。
作为一名画家,应一平同样有着不俗的艺术成就。他的画作犹如一部部无声的诗篇,用色彩和线条诉说着对生活、对世界的心底感悟。他擅长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和意境的画面氛围。
应一平人物画作品大多描绘藏民,与他早年在天祝藏区插队知青的生活体验相关。画面中的人们并无印象中的杂乱与肮脏,相反,充溢着单纯的宁静、向往的期盼,散发高原净地圣洁的氛围,敦睦、亲和的气息。这种感觉并非是其简练的线条所能表现,而是情感与阅历的积淀。
应一平《韦编三绝》68cmx68cm
藏地人物画是应一平艺术人格的镜像投射。画面中藏民褪去了猎奇视角下的异域符号,在在墨色氤氲及线条勾勒中显露出超越时空的生命本相:在"知其白而守其黑"的东方哲思指引下,其水墨语言呈现出独特的时空折叠。
作为行走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的探索者,应一平的艺术实验始终保持着智性的清醒。通过宣纸纤维与矿物颜料的物质性对话,重构了水墨的空间维度。这种"带着镣铐的舞蹈",使他的创作既保有文人画的诗性内核,又焕发出装置艺术般的当代质感。
在当代水墨艺术的激荡长河中,应一平以学者之思、画家之眼、朝圣者之心,构筑起贯通艺术与学术的精神高原。这位扎根西部半世纪的美学教授,将知青岁月的生命刻痕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永恒坐标,在宣纸的素白与水墨的氤氲间,完成了一场持续四十余年的精神朝圣。
应一平《向往和光》95cmx180cm
对于中国画作品,往往得其趣易,得其意难。内心敏感的艺术家往往动用手中的一缕柔毫,搅动着白纸间的风起云涌,只有发自内心的静观,方能得见其中的意趣横生。应一平的水墨画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艺术元素,既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和笔墨技巧,又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意境深远。他的作品注重意境的营造,画面常常充满诗意和哲思,给人以深远的联想空间。他善于通过简洁的笔墨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其次是笔墨技巧。应一平在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创新了笔墨技法,他不仅擅长运用传统的线条和墨色变化,以阴阳对比为主,还加入了现代绘画的肌理和层次感,使画面更加丰富和立体;再则是题材范围。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山水、花鸟,也有现代人物和抽象表现。他通过对不同题材的探索,展现了水墨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应一平 《正午阳光》70cmx150cm
应一平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和成法,他在水墨画中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技法,使传统水墨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总而概之,他的水墨画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画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创新元素,作品如同一块激流下被反复重刷的老石,满载数十年的风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当今喧嚣浮躁的时代,这位艺术践行者的行径宛如一股清流,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学术阵地和艺术理想,在不断探索与不停努力中,完成自己的艺术使命。(作者为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