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啥到了65岁,慢性病就增多了?医生:65岁后,最好多做4件事
更新时间:2025-03-08 19:28 浏览量:9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都会发现,年轻的时候,身体没什么大毛病,最多也就是感冒、胃不舒服、偶尔血压高一点,休息几天就能恢复。
可是一旦过了65岁,各种慢性病就像是“组团”上门,血压开始不稳定了,血糖有了波动,心脏偶尔跳得快了,膝盖走路时间长一点就疼,甚至晚上睡眠也变差了,到底是为什么?
我在医院里接触过太多65岁以上的患者,65岁是人体衰老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很多疾病在这个阶段才会真正暴露出来。
从医学角度来看,人体的器官在50岁之后就开始缓慢退化,到了65岁,这种退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虽然人体的衰老是自然规律,但如果能在关键时期做好调养,很多慢性病的进程是可以延缓的,甚至可以避免发展成更严重的疾病,那么,65岁以后,应该特别注意哪些事情?
很多人到了65岁以后,开始觉得体力下降,腿脚不如从前有力,稍微走一段路就累,有些人甚至莫名其妙就骨折了,医生检查后发现,骨密度大幅下降,骨质疏松已经非常明显。
还有一些人,血压忽高忽低,血管越来越硬,甚至有人因为血管钙化,出现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实,这些问题和长期缺乏阳光有很大关系。
有一位七十岁的患者,平时生活挺规律,但血压一直控制不好,膝盖疼得厉害,走路也不稳,明明吃了钙片,补充了维生素D,可骨密度还是在下降,血管的情况也不乐观。
我仔细了解他的生活习惯后发现,他每天在家里待的时间远远超过户外活动的时间,几乎不怎么晒太阳。
很多人以为,吃维生素D补剂就够了,但实际上,人体自己合成的维生素D,比从食物和药物中获得的更容易被利用,而合成的关键,就是阳光。
研究表明,每天晒15分钟太阳,可以帮助人体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同时还能减少血管的钙化,提高血管弹性。
缺乏阳光的人,骨质疏松的风险会增加50%以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长期不晒太阳,血管容易变脆,骨骼也会变得疏松,即使吃了再多的补剂,吸收效果依然有限。
65岁之后,晒太阳变得比年轻时更加重要,特别是在清晨和下午3点左右,晒15分钟左右,让皮肤接触到阳光,不仅能帮助合成维生素D,还能稳定血压、提升免疫力,让血管和骨骼都更“年轻”一点。
年轻的时候,很多人吃完饭就急着活动,觉得这样可以消耗热量,避免发胖。
但65岁以后,胃的位置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下移,消化能力也比年轻时弱了,如果吃完饭立刻走动,很可能会加速胃下垂,让消化问题更加严重。
有一位六十多岁的男性患者,退休后开始注重养生,觉得“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所以每顿饭吃完就立刻出门散步,结果半年后,他的胃部出现了严重的不适,稍微吃多一点就胀气,甚至饭后感觉胃部下坠,有时候还隐隐作痛。
检查发现,他的胃下垂已经比较明显,胃动力也下降了,医生建议他调整习惯,吃完饭后先休息10-15分钟,再慢慢活动。
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人群中,胃下垂的发生率远高于年轻人,尤其是消化系统本身就比较弱的人,过早站立和走动,会让胃部下沉得更快。
胃的位置下降,会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使胃排空速度变慢,增加胃胀气、胃炎、消化不良的风险。
65岁以后,吃完饭不宜立刻站起来,最好坐着休息10-15分钟,让胃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初步消化,再进行轻度活动。
比如缓慢散步5-10分钟,帮助食物顺利进入肠道,这样既能保护胃,也能促进消化,让肠胃负担更小。
很多人到了65岁后,开始发现记忆力下降,反应不如从前敏捷,甚至有时候想不起刚刚做过的事情。
这种现象被认为是正常的衰老过程,但大脑的退化并不是完全不可逆的,很多食物可以帮助延缓大脑萎缩,减少老年痴呆的风险,其中最简单有效的,就是吃坚果。
有一位六十五岁的女性患者,过去几年里,她明显感觉自己的记忆力变差,以前她总能记住很多事情,但现在却经常忘记东西放在哪里,甚至有时候连约定好的事情也会忘记。
她很担心自己是不是要得老年痴呆了,后来,我建议她每周至少吃两次坚果,比如核桃、杏仁、腰果等,坚持了一年后,她自己都觉得头脑清醒了很多,记东西比以前容易了,也不再那么健忘了。
研究表明,每天摄入适量坚果(大约一小把),可以有效减少大脑萎缩,提高认知能力,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
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抗氧化物质,这些成分能够保护大脑细胞,减少氧化损伤,同时改善神经元的连接,让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保持更久。
65岁以后,吃坚果不仅仅是为了补充营养,更是为了保护大脑,让思维更加清晰,如果本身血脂偏高,可以选择低盐或无盐的坚果,避免摄入过多的钠,影响血压控制。
很多人在65岁之后,开始觉得体力下降,爬楼梯变得困难,走一段路就容易喘,有些人甚至会因为长时间坐着不动,导致肺活量越来越低,心脏的供氧能力下降。
这种情况并不是“老了就该这样”,而是因为肺活量的下降会直接影响全身的供氧能力,而供氧不足,会加速衰老。
有一位六十多岁的男性患者,过去几年里,他觉得自己的体力越来越差,原本能走三四公里的,现在一两公里就气喘吁吁,晚上睡觉也经常觉得胸闷。
他并没有严重的肺病,但肺活量测试显示,他的肺功能已经下降到了比同龄人低20%的水平。
我建议他每天早晚进行深呼吸练习,每次至少10次,3个月后,他自己都感觉走路轻松了很多,呼吸也更顺畅了。
研究发现,每天进行深呼吸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肺活量,增强心脏的供氧能力,同时还能改善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深呼吸时,横膈膜会更充分地活动,增加肺泡的通气量,让血液中的含氧量提高,全身器官都会受益。
65岁以后,每天抽出时间深呼吸10次,可以在晨起或睡前进行,每次吸气尽量深一点,再缓慢呼出,让肺部充分扩张,长期坚持,体力会明显改善,供氧能力增强,整个人的状态也会更好。
65岁是一个关键的健康转折点,身体的衰老速度开始加快,但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很多慢性病的发生是可以延缓甚至避免的。
这些习惯看似简单,但长期坚持,身体的状态会明显优于同龄人,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老年人健康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刘文静,彭明琦,邵文燊.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的慢性病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