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清代古壶,凝聚了四位名家艺术精髓
更新时间:2025-04-11 15:03 浏览量:8
紫砂艺术的星空中,一把摹古大壶跨越两个世纪,承载四位艺术大师的智慧光芒,演绎着传统与创新的完美协奏,在时光长河中历经沧桑,终成传世经典。
杨友兰制、瞿子冶绘、邓符生刻、何道洪配盖 摹古大壶
上海嘉禾2018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估 价:RMB 3,000,000~5,000,000
成交价:RMB 5,520,000
杨友兰,乾隆晚期至嘉道年间的制壶名家,极擅制作圆形大壶和圆形小壶,这把铭刻摹古大壶就是杨友兰一生之精品力作。
杨友兰将圆器美学推至化境,紫红泥料在他手中幻化为浑圆玉柱,直筒壶身如拔地而起的琼楼,气韵伟岸稳重。
从壶内的链接处中可以看出杨友兰制作手段的独巧,他用泥片镶接之法成型,在壶嘴和壶把的连接处开孔,采取捏塞法以增强牢度。
如果以一般的醮浆法相连,这粗大的壶把和壶体由于干燥,与湿度的不均,进窑烧成时可能产生炸裂现象。即使烧成了,这么大的容量,壶把的承受力很大,长期使用中也有可能出现脱把现象。
杨友兰采用的捏塞法使壶把与壶体合二为一,完全避免了脱落缺陷,真不愧为制作高大圆壶的能手。
泥料细若春蚕吐丝,光润似秋水含烟,历经两个甲子的摩挲,包浆已呈琥珀光泽。底部“上袁友兰摹古”六字楷书,既是匠人印记,更是对传统的虔诚致敬。
瞿子冶(1780-1850),本名应绍,人多以其字子冶称之,初号月壶,晚号瞿甫,又壶上常署老冶、壶公冶父等号。上海名士,清道光间贡生,曾官浙江玉环同知。
此壶一面由瞿子冶执刀代笔,在紫玉壶身上演绎竹石风流,双刀刻法如庖丁解牛,深浅相生的刀痕里,一枝劲竹破土而出,竹节似铁铸,竹叶若剑舞。
“竹外一枝斜”五字行书如风过竹林,与画面构成诗画合璧的意境。刀锋起处,可见八大山人的疏朗,郑板桥的瘦劲,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镌入砂器。
邓奎,字符生,活跃于清道光前后,是瞿子冶的朋友,工书法,擅摹刻,常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
邓奎以隶书为壶注入铮铮铁骨,“大富贵亦寿考”六字取法汉碑,横画如苍松卧石,竖笔似铁戟沉沙。刀锋入泥三分,将汾阳王祝寿典故化作永恒铭文。
真草篆隶四体皆能的邓奎,在此壶上选择最显庄重的隶书,与瞿氏竹画刚柔相济,构建起完整的艺术叙事。
此壶由于前人保管不善,壶盖破损严重,为还原壶的艺术性和完整性,收藏者特请当代宜兴制壶界一流名家何道洪先生为其配制新盖。
当残缺的古壶遇见何道洪,谱写出紫砂史上最动人的传承篇章:盖墙弧度反复推敲,的子造型数度修改,直至与百年壶身天衣无缝,展现出匠人对古器的敬畏。
盖内“道洪”小印如时空印章,标记着两个世纪的艺术对话。新盖的古朴质感与老壶的岁月包浆,在光影中达成微妙平衡。
杨友兰造器的浑厚,瞿子冶绘事的清雅,邓奎书法的遒劲,何道洪修器的匠心,共同铸就了中国文人器的终极理想——方寸之间可见天地,砂土之中能载春秋。
这件集四家绝艺的紫砂重器,不仅是技艺的巅峰呈现,更是文化基因的鲜活传承。当我们的目光拂过壶身竹影,触摸岁月包浆,仿佛听见四代艺人在时空长廊中的艺术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