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美术赞助的一般性
更新时间:2025-04-18 00:11 浏览量:1
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来源 l 亚洲创意金融研究院
作者 l 徐晓庚、徐波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艺术赞助是美术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明清美术赞助更是当前中国美术赞助史学研究的热点。国内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所以这个学术热点值得我们进行新的学术判断,梳理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得失,有利于明清美术断代史的建设,亦可以拓展我们美术史学的新视角,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推进中国美术赞助史的研究。这对中国美术金融与艺术品市场的建设、明清绘画的收藏与投资(因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多在海外),国家公益美术馆的收藏陈列,国家艺术政策的商业资讯,美术赞助的规律,当代美术史研究的新思维,意义是明确而重要的。现就这方面的学术进行一个学术重估,一管之窥,就教方家。
01 国外艺术赞助研究的理路与动态
赞助一词源于英文patron,可译为赞助人、顾客、保护人。《兰登书屋词典》 对赞助人的定义:“向艺术家、 作家、博物馆或者类似的人和事物提供金钱、物力或人力支持的人。”(转引自 李铸晋编:《中国画家与赞助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19页。)所以赞助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商业机密。赞助史是历史、政治、文学、文化、美术和金融等多元交叉性综合学科的发展史。瑞士美术史家雅可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以传记、信札、笔记、收藏和题赞、签名等艺术史材料佐证历史,明确艺术赞助是推动美术创作、艺术收藏和艺术史写作的重要原因,这成为美术史学写作研究的范式,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赞许为“现有的著作中关于文化史的一部最深刻、最精微的研究著作”(转引自雅可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 页。)。库格勒受其学术影响,写作《意大利绘画指南》和以建筑、绘画、雕塑分类的《美术史》,奠定了西方美术史学的基础。瓦萨里《意大利名人传记》提供了大量的艺术赞助材料奠定了西方学者写作文艺复兴艺术赞助史的基础。艺术赞助成为研究文艺复兴以来美术史学的重要视角,这个学术领域出现了众多的美术史学者和学术成果,并推进了西方现代艺术金融与文化产业、公益美术事业的发展,其学术的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不可量化。哈斯克尔《赞助人与画家: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艺术和社会研究》指出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画家与其经济结构紧密地联系,并形成了公众风格。巴克桑德尔《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指出“绘画作品和其它物品一-样,皆系经济生活的化石”。英国彼特.伯克的《图像证史》《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期:文化与社会》说明“图像当作历史证据来使用”。玛丽娜.贝罗泽斯卡亚《反思文艺复遍布欧洲的勃艮第艺术品》,证明“艺术公益事业源于收藏赞助”等,西方的艺术赞助研究以文艺复兴美术为学术重点,形成了图像学和艺术风格学等新的美术史学研究方法,潘洛夫斯基、沃尔夫林和贡布里希是其中最代表,总之,艺术赞助成为艺.术社会学的重要基础,是当代美术史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新思维,丰富了美术史学的写作模式。20世纪初,西方美术赞助的研究方法被引入中国美术史中,使我们的宗教美术研究获得了突破,这主要体现在对墓室壁画和宗教图像的解读上。此外,明清美术断代史研究也出现了新的景观。
02 国内外明清美术赞助的研究状况
中国美术赞助早已存在,相关史料与文献丰硕,但鲜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研究,艺术赞助的研究是现代美术史学的学术课题。我们知道:唐代画学著录《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益州名画录》等均录载了艺术赞助的史料,但我们的美术史学者对这个领域基本没有研究。汉代以前中国美术的艺术赞助主要是皇家赞助,传世的作品也是通过美术考古发掘的,绢本作品仅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龙夙图》,且这些基本上是佚名画家的作品,亦缺少著录材料。从学理推测除皇家赞助外,汉代存在有其它赞助形式,但考证研究困难,所以唐代前的美术赞助史研究尚需时日。唐代美术赞助虽有定书画著录可资研究,但也是多头的,我们的研究还未展开,亦谈不上深入。宋元美术赞助既有皇家宫廷赞助,也有社会士绅商贾的赞助,有一些绘画史料可供研究,但是我们的研究却未曾在这方面加强,所以宋元断代美术赞助史的研究也比较薄弱。受艺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中国美术史学方家20世纪开始研究中国艺术赞助史,且主要集中研究明清美术史中的艺术赞助,出现了一批从艺术赞助的角度研究明清美术的著作和论文。这方面的重要著作与论文有:李铸晋著《中国画家与赞助人——中国绘画中的社会及经济因素》《鹊华秋实:赵孟頓的生平与画艺》。班宗华的《大明画家——院体与浙派》。高居翰的《画家生涯一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气势撼人》《江岸送别》《山外山》。方闻的《心印》,乔讯的《石涛》,雷德候的《万物》,赫尔曼(Thomas O. Hollmann) 的《华夏美术》柯律格的《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和《雅债——文微明的社会性交往》 ,苏立文的《东西方艺术的交会》和《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白谦慎的《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和《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何惠鉴的《董其昌的世纪》,傅申的《书史与书迹》与《海外书迹研究》,李大空的《明清之际赞助艺术的徽州商人》徐邦达的《历代书画家传纪考辨》,陈传席的《论渐江及新安画派》《徽商与新安画派》,薛永年、薛锋的《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朱良志的《石涛研究》,汪世清的《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张长虹的《品鉴与经营:明未清初徽商艺术赞助研究》,李万康的《编号与价格——项元汴旧藏书画二释》和《中国古代绘画价格论稿》等多篇论文。总之,20世纪以来,关于明清美术赞助的成果丰硕,对一些美术家个案的艺术赞助研究很深入,也揭示出了中国美术赞助史的一-些特点规律。我们也应明白,较之国内,海外对明清美术赞助研究成果更多,原因是许多明清重要美术作品被欧美人士收藏。"大量的中国画流散城外,逐渐成为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中不可忽视的成分。20世纪头20年是美国人购买中国画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以工业巨子弗利尔的影响最大。弗利尔没有专[门]的中国文化修养,但他对中国画的欣赏,却有很敏锐的眼光。与此同时,通过他的国际顾问们所提供的参考意见,来扩展画史方面的知识,弗利尔将其遗产作为国家博士馆藏品的决定,在美国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公众的兴趣、媒体的传播、市场的制约,诸如此类,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课题要求。那里的艺术史家开始逐个著录公私藏画,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由古及今,各个阶段的画史渐次深入。(范景中、高昕丹编《风格与观念: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第3页。)弗利尔主要是购买明清作品。欧洲画商史德匿收藏拍卖其《中华名画》,福开森在纽约出售收藏的中国画。总的说来,从艺术赞助角度研究中国美术史的著作不少,但是尚无一部系统性、整体性的明清美术赞助史著作。
喜鹊胡同3号 福开森旧居
03 明清艺术赞助史须要研究的问题
明清美术赞助除了皇家赞助外,社会的艺术赞助更丰,这是明清两朝艺术赞助的重要推手,其直接动因是明清商业的发展。我们虽然在明清美术赞助史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贡献,取得一些成绩,但不够深入,所以还须在内容上作深入的探索,从而深化明清美术史这个学术课题。就我个人现在的常识来看,明清美术赞助的研究立足于艺术赞助的角度,我们理当研究史学、政治、文化、文学、美术与金融等多元的交叉学科下的明清美术赞助史,重点研究下述八个方面:
1.明清美术赞助与商业的发展
明代中国出现了商业资本、清代中国商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盐业、茶业、木材业、造纸业、典当业、印刷业、造船业、近代工业等已出现。明代商业有官商、徽商、晋商,清代还有外商。随着商业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商人在经商的同时,通过资本购买各种艺术作品,支助艺术家与艺术活动,收藏并赞助艺术。如徽商的兴起与发展,前期直接赞助了新安画派,后期赞助扬州八怪;海派、岭南画派得到海外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赞助,这个时期的外销画兴盛,便是佐证;京派明显获得官商的赞助。明清商业学术研究成果揭明了明代美术是深受商业的赞助,显示出明清商业各种形式与艺术交融。我们可以透过编纂的明清书画著录、美术赞助与商业史文献,研究其间的关系,探讨明清美术赞助发展的社会学基础,讨论明清美术赞助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历史和美术史。陈传席对盐商与新安画派做了重点研究,他说:“ 在明末清初的徽州地区,新安画派兴起,清中期,扬州画苑兴盛,亦因徽商兴起和扬州为东南盐运中心使然。”(《陈传席文集第3卷》,河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785页。)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值得我们借鉴。扬逸《海上墨林》载:“大江南北,书画士无量数。其居乡而高隐者,不可知。其橐笔而游,闻风而趋者,必于上海。”(杨逸:《海 上墨林.高邕序》,1919年版。)时年的三任、徐方增“同治初客户。长于隶古,临写汉碑无虚日。日本人深嗜其书,购归甚”。(杨逸:《海上墨林.卷三》,1919年版。)王韬《瀛蠕杂志》载:“贾于沪者,大抵皆无目者流耳。即欲攀附风雅,不惜重价购求书画,亦徒震于其名,非有真赏。”(王韬:《瀛蠕杂志》,卷三,第8页。)时年的三任、吴昌硕等海派发展与上海经济的发展关联紧密。
2.明清美术赞助与商业、政治等的关联交接。
明清美术赞助受艺术市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商业资本、收藏资本、官僚资金的直接或间接地操作。明清书画著录集中体现了收藏赞助与收藏家、宫廷、官僚、文人雅士、政客等与书画的关联赞助。我们知道,有时政客习尚还会形成种社会风尚。中国现代经济史家和美术史家对家谱、方志及碑铭资料、笔记、传记、收藏和赞助史资料的研究,更进一步揭明艺术赞助有商会、帮会、社团、企业、教会、会馆、海外资本等,这些渗透在明清美术收藏与经营之中。当时商业经营广泛,商人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地与各界仕绅贤达交接,内在的关联错综复杂,存在着利益、亲情、友谊、商业动机等多方面的关联。关联的形式有作品明码实销、暗地交接、利益互换、图谋官职、攀附名儒等。如海派吴昌硕受徐家会馆和经纪人运用日本资本的操作,“三任”、 扬州八怪、新安画派获得盐商和徽商的赞助等。浙派的兴盛与江浙商业经济的发展紧密关联。江夏画派吴伟受南京军界的赞助,并成就了浙派。项氏家族经营收藏书画,他们与政界、商界、文化界和艺术界的紧密互动。道教、佛教等教会对美术的关联赞助亦很丰富。江南以藏倪元林画为“雅”,而倪元林名振一时,关涉道教、收藏等多方面,并成江南习尚之风。这里存在画家与文人、商人、政要、仕商等和市场的交互关联。所以明清美术赞助的研究应力求在明清美术赞助与商业、政治等的关联交接中有突破,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美术赞助人进行个案研究,揭示其成功的特点,通过案例探索书画经营模式、规律。
项元汴(1525—1590)
3.明清美术赞助的主要人群及其方式
赞助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一种商业购买资助行为,帮助艺术家收藏艺术作品。明清美术赞助的主要人群主要有八种类型:第一,宫廷官府收藏。这是历代美术赞助的主要方式,相比较其它朝代,这种赞助的权威程度或力度在明清有所减弱。第二,官僚政客收藏群。他们有钱有势,收藏书画是自然的事,此外他们的收藏还存在谋求政治利益的因素。第三,职业收藏群体。有些家族世代经营书画,自然存在操作艺术家的市场行为,最为典型的就是项氏家族的收藏赞助。第四,书画家收藏群体。他们在进行创作时,由于创作需要以古为师,自己又精于书画,懂得鉴赏,所以往往通过收藏以画养画,很多重要的作品便是通过他们得以传承。第五,社会资本赞助。一些商人、帮会、团体、会馆通过广泛的人脉关系,或直接购买、或用商品礼物交换、或间接收取;第六,亲友群体收藏。书画家多广交朋友,自然有很多人情世故,有时会向帮助过自己的友人赠送书画,这些朋友得到画作,往往珍藏。第七,物品抵押。有的经纪人群体为了经营需要,往往以田产或其他形式的物品,抵押换取字画,再将熟人或名人字画远销外地。第八,在清代,随着外国人士来到中国,西方人开始收藏中国书画,有个人、组织、企业、社团、宗教团体、会馆或大的财团收藏中国美术作品。这种资本运作对明清美术的收藏力度巨大,导致中国明清时期许多画家的作品流失海外。现在他们又通过基金会赞助研究东方艺术的名人,提升明清美术的地位画价,导致中国美术史学者“被动地研究明清美术史”我们侧重从社会文化的视域对明清赞助群体及方式进行系统的研究,揭示赞助人群及其方式对明清美术的推动作用、特征,深化明清美术赞助的研究。
4.明清美术赞助的发展演进
明清赞助伴随着明清王朝近五百年历史而发展,艺术赞助的方式有付钱或物请书画家写字画画,或为人酬谢创作书画,其经营方式有买卖字画或物品交换、在店铺挂售及代售,通过中介人购买书画,还有书画典当等。由于职业画家的涌现,艺术市场渐渐形成,并具有一定的模式。书画赞助由皇家赞助单一的形式,渐变为多头迸发,从北方的官府、晋商赞助为主发展为江南市场主导赞助,商贾云集的江南成就了浙派、大上海商业繁荣成为海派的直接推手,开放的广州、香港成为外销画的主要前沿阵地,艺术市场也由国内发展到日本、欧美,收藏赞助群体由文人雅士、官僚政客的主体发展到职业藏家、商家、商帮等为主体,甚至欧美大财团直接或间接购买中国书画。欧美财团或其它组织个人对中国书家的购买赞助直到近几十年才为国内学者知晓,所以书画赞助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机密。书画藏品需请人鉴定,所以收藏群体还培养了职业藏家从事专业鉴定。明清印刷技术得到了发展,书画著录、画谱或墨谱得以广泛传播,版画、年画方兴未艾,艺术市场出现了职业经纪人,书画产业链里的墨纸砚产业兴旺。中国书画赞助群体中有从事艺术赞助的世家,其家族收藏传承对中国美术保存与艺术赞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江南的江世栋、汪珂玉、黄琳。项氏家族里的项元汴、项圣谟对元、明、清艺术赞助影响巨大。从明清艺术赞助的演进中,我们可以窥视艺术赞助的一些发展特征,也为当代艺术市场的建设提供参考依凭。
5.明清美术赞助与西方赞助的比较
东西文化信仰和价值观有着显著差异,表现在艺术赞助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艺术赞助交往的过程,也是文化趣味互动的过程。19世纪以降,西方艺术东渐,西方艺术赞助知识逐渐转入或被引介到中国,对中国美术收藏知识、文化观念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艺术家的身份及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画家从文人画家发展到职业画家,画家的身份出现了分化,这种社会价值观念比一种社会的 文化政策模式更具历史的长远意义。早期西方赞助是为宗教传播、文艺复兴的赞助侧重顾客的需求,19世纪后西方的艺术赞助明显地有着商业机密,但大众的收藏则是从个人喜爱出发,最后将作品捐献用于公益事业。20世纪美、英、法艺术赞助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动机。西方美术赞助主体是教会,也有类似美迪奇家族世家的赞助,这些线索比较容易探索。明清美术赞助线索复杂、关联性繁杂,存在着趣味性、利益性、商业性等诸多因素。明清艺术赞助主要群体之中有皇家、仕绅贾儒、“社团” 、“商会” 、“帮会” 、会馆或企业。由于画种与语言图像的差异,东西方审美表达差别,其中有着相通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地方。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加深对不同文化价值观收藏赞助理解,看到艺术赞助有兴衰更替,有不同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土壤及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下,影响和制约着艺术赞助命运的还有经济结构,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艺术赞助人的文化意识或商业动机等。特别是对异域画种收藏赞助个案分析,更有利于我国当前艺术市场与文化金融法规的建设。
6.赞助对明清美术发展的影响
赞助对绘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为书画要为顾客创作、影响绘画图式、语言形象、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出现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身份的明确分野,画家明确以画为业,李方膺所说的“以画为娱者尚,以画为业者耻”这已是心灵的理想了,职业画家追求艺术市场如春潮涌动。明清美术赞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第一,迎合顾客心理需求而创作。收藏家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寻找艺术家,或者为自身的需要、或为商业动机、或为办事等,这时艺术家就必须按顾客的心理创作。
第二,创作程式化。画家俗语讲是一个卖画的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作品,艺术家就会图谋迎合市场创作,导致名家书画的程式化、末名画家冒名造假,模仿名人画作造画。
第三,题材的通俗化。媚俗迎合大众品味,画通俗作品,雅俗共赏。大家都创作梅兰竹菊、山水、写古典诗词名句等,工笔画兴旺。
第四,艺术个性、审美性的缺失。艺术家追求商业利润、艺术市场,从而导致审美性、想象性、情感的迷失,艺术水平的下降。
第五,职业收藏家或艺术经纪人出现。正是因为艺术成为了商品,有利可图,艺术界出现了职业藏家,职业经纪人。他们与艺术家合力,共同推进艺术市场的发展。清代的外销画就包含了上述多种因素。
第六,书画著录兴盛,推动了印刷术和美术出版物的发展。明清画学著录丰富,一个重要动机是收藏家为经营书画而作的策划。
第七,中国书画的海外传播。有了印刷术的发展,明清上海、广州等市场的开放,中国书画开始批量外销日本、欧美,促进了中国美术世界传播与影响。
第八,西画中用,国画创新。晚明及清代由于西方传教士和画家到中国,他们将西方艺术语言表现形式输入中国。海派画家和岭南吸收西画的色彩,并融入中国画中。海派画家吸收西画的图式,丰富了传统山水画构图程式。
第九,职业画家与文人画家身份的确立。清以前的画家主要是文人,他们倡导文人绘画,以画为娱,以画为业者耻。明清画家群中职业画家者众,公开宣示画以价计,最典型就是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这改变了几千年画家身份认同形式。通过赞助对明清美术的影响研究,加强明清美术社会学的研究。
郑板桥(1693-1765)
7.赞助对商业、商人及社会观念的改变
赞助帮助了艺术家成长,传播艺术家声誉,也影响了商人的事业与人生。商人“附庸风雅”,但贾而好儒在赞助中广而存有。商人附庸风雅渐变为喜爱艺术和支持艺术,他们是收藏的大腕,相互攀比、相互影响。性情雅俗是儒商,这渐成为一种风气时尚。商为“四民”之尾,明朝法律规定商人不得住大宅,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扬州商人却大造私家园林。商人在收藏之中,交结各方名人雅士、四方宾朋,举办雅集,然后制作成精美的册页,送给想要攀附之人。他们通过收藏和文化创造环境,向士人官僚靠拢,并跻身其间。商人的地位身份由此得到提升,与精英贤达的关联密切。艺术家可以打通各界的关系,成为商人与精英贤达的桥梁,为家族亲友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网络,影响或改变他们的人生。商人有了钱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家族子女可以步入仕途,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与地位对商人来说就变为现实,同时商人自信个人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不亚于士大夫。商人经过家族的努力,在弃贾入儒的同时,走向了儒商的道路。通过与士大夫的交往,也肯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品味,并获得社会的认同。他们有着贾与儒的双重身份。商人接受文人的价值观,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绘画模式,他们经常赞助业余艺术家,使他们成名并获得成功。商人追逐名家,点缀或提升自己的生活与身份。商人在赞助的过程中,也发展了自己个性。艺术家在追求市场的过程中,“业余画家”以画为业,直面市场,这也影响改变了文人画家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明清的文徵明、董其昌等文人画家与商人或者说市场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赞助人与艺术家共同推进了艺术市场的成熟与发展,他们建立了互助互惠的原则,艺术家在商人的生活中发挥了多种作用,商人以他们的财富与人脉等因素帮助了画家实现审美理想与人生。商人在赞助收藏的同时,也获得了书画巨大的经济回报,实现了商业的丰厚回报。透过这些,我们进一步了解赞助对商业、商人及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8.中国传统美术史著录书写模式的研究
中国传统的美术史的写作模式与收藏赞助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艺术思潮等固然是美术史的存在素材,也是美术本体的存在因素,但是美术本体建构的叙事方式与方法却是决定美术、美术家等进入历史的重要环节,可以说,美术史是理论家写作的历史,没有进入美术史写作的艺术素材,终归落入泥尘。中国古代美术史学重品鉴、收藏录载。随着西方美术史研究方法与写作模式的输人,中国美术史的写作发生了变化,它将所有的美术作品、艺术家、美术生态环境等都作为写作的素材,这是根据写作者主体的判断,按照一定的体例和逻辑完成。所以中国美术史写作丰富了变化了,已经体现出美术史写作的体系化。所以美术史的写作模式的研究,直接关联到中国美术建构的最基本问题,是对所有美术研究的再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以前的美术学研究中缺少研究,所以本课题将在这个方面进行突破,通过美术史写作模式的研究,理清外来文化对中国美术本体建构的各个研究发展环节,抽象出一些美术本体共生的特点规律,同时将所有的子课题通联起来,既可以超越现有中国美术本体建构的研究水平,又可以深人中国美术本体建构的各个环节。
清 张琦、项圣谟 《尚友图轴 》,图中红衣者为董其昌
04 明清美术赞助史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展望
今天,我们在全球美术史视野下,对中国明清美术赞助史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实证考察的同时,应关注明清美术赞助史行业性、区域性和国际性差异的赞助演进,将明清美术赞助史置于较长历史时段中予以考察,从整体上系统揭示明清美术赞助史发展,涵括明清美术赞助史蕴含的丰富内容;要注重行业性和区域性的研究,认识到艺术有不同类别,艺术赞助分诸种行业,加之中国地域之广,区域之间的差异甚于欧洲国家之间的差异;要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下认识明清美术赞助史,事实上19世纪以降,明清美术赞助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中国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美术如何将传统明清美术赞助史与现代加以调适以适合本土艺术的历史。因此,在考察明清美术赞助史既需要有全球史的视野,同样需要进行据之于实情的实证考察,重新梳理和考察明清美术赞助史演进的基本历程及特征,探讨和分析中外艺术赞助文化互动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及作用,这重在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与社会关系重构过程中美术价值的反思:即为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美术赞助文化建构历史传承。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 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 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欢|迎|联|系
文章投稿,请联系: xshufa
及时收看更多有价值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