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能活过90岁的糖尿病患者,大多在50岁时,就戒了4件事
更新时间:2025-03-11 14:29 浏览量:7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就觉得这是一个“慢性折磨”的病,认为一旦确诊,就意味着身体在一点点被消耗,最终可能因为各种并发症而早逝。
确实,糖尿病的确是一种影响全身代谢的疾病,控制不好,很容易出现心血管问题、肾衰竭、视力损伤,甚至截肢。可在医院这么多年,我见过不少年过90岁的糖尿病患者,他们不仅长寿,而且生活质量很好,很多人甚至比一些没有糖尿病的人活得更健康、更有活力。
有些人以为糖尿病长寿靠的是降糖药,其实不然,真正的关键在于生活方式。大多数能活到90岁的糖尿病患者,在50岁时都戒掉了4件事,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
如果早一点意识到,早点做出调整,糖尿病并不会成为短寿的“宣判书”,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让人更加珍惜健康的契机。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吸烟的危害并不陌生,但大多数人以为烟对肺不好,最多容易得肺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吸烟其实是糖尿病“加速恶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发现,吸烟不仅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还会让血糖波动更加剧烈,甚至会让降糖药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有一位六十多岁的糖尿病患者,从年轻时就有吸烟的习惯,一天一包,觉得身体一直没什么问题。50岁左右,他的血糖开始不受控制,医生不断调整降糖药,但血糖忽高忽低,脚上的皮肤也开始变得容易感染,小伤口很久都不愈合。
直到有一天,他因为血管堵塞被送进医院,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医生告诉他,长期吸烟导致血管收缩,加速了糖尿病导致的血管损伤,导致他比同龄的糖尿病患者更早出现并发症。
研究数据显示,吸烟会让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近三倍,因为尼古丁会让血管长期处于痉挛状态,使得原本就容易硬化的血管变得更加脆弱。更严重的是,吸烟还会降低胰岛素的作用,让血糖更难控制,甚至会让糖尿病本身的进展速度加快。
很多糖尿病患者以为自己控制饮食、按时吃药就行,但如果不戒烟,血管问题迟早会找上门,而一旦发生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病变,恢复起来远比想象中困难。
很多糖尿病患者以为,偶尔喝点酒没什么大问题,只要不过量就行。实际上,酒精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远比普通人更复杂,甚至有些影响是不可逆的。酒精不仅会干扰血糖调节,还会让胰岛素的分泌变得混乱,尤其是空腹喝酒,更容易出现危险的低血糖反应。
我有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年轻时喜欢喝点小酒,50岁之后血糖开始变得不稳定,医生建议他戒酒,但他总觉得,喝点低度酒应该没什么问题。
结果一次聚餐,他空腹喝了几杯白酒,回家后突然出现头晕、出冷汗,测血糖发现已经跌到了2.5mmol/L,陷入了严重的低血糖状态。
幸亏家人及时发现,给他喝了糖水,才没有出现昏迷的情况。医生告诉他,酒精会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让血糖迅速下降,对于服用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低血糖是非常危险的,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酒精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会增加肝脏的负担,让糖尿病患者的脂肪肝风险大大增加。
研究显示,长期饮酒的糖尿病患者,患脂肪肝的几率比不喝酒的人高出近50%,而脂肪肝会进一步影响胰岛素的代谢,让血糖控制更加困难。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戒糖、戒高碳水就够了,但如果酒精依旧不戒,血糖迟早会出现无法控制的情况。
很多糖尿病患者以为,管住嘴就能控制血糖,却忽略了运动对糖尿病的影响。实际上,运动不仅能帮助控制体重,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胰岛素的利用效率提高,让血糖更稳定。如果不运动,即使吃得再健康,血糖依旧可能难以控制。
我有一位七十多岁的糖尿病患者,50岁之前不太爱运动,觉得自己身体还行,不用特别锻炼。50岁以后,他的血糖开始慢慢上升,医生建议他每天散步30分钟,但他总是坚持不下来,觉得自己不胖,没必要运动。
几年后,他的血糖变得越来越难控制,甚至开始出现糖尿病并发症,腿脚麻木,走路越来越吃力。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他每天坚持快走和简单的肌肉训练,几个月后,血糖竟然比之前吃药时还稳定。
研究发现,适量的运动可以让肌肉细胞更容易吸收血糖,减少胰岛素抵抗,让血糖的波动变小。长期缺乏运动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作用会逐渐下降,导致血糖越来越不受控制。
很多糖尿病患者以为,只有胖人才需要运动,但其实,即使体重正常,如果不运动,血糖依旧可能难以控制。而那些活过90岁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会让自己长时间不动。
很多人不知道,情绪对血糖的影响,甚至比饮食更大。生气、焦虑、长期压力大,都会让血糖急剧升高,而长期情绪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甚至比血糖高一点的患者更容易早逝。
我有一位六十岁的糖尿病患者,平时脾气急躁,遇到一点小事就容易发火,50岁后血糖开始变得异常波动,医生发现,他的血糖起伏远比普通糖尿病患者更严重。
医生告诉他,情绪激动时,身体会释放大量应激激素,比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会让血糖迅速升高,甚至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他开始学会调整情绪,每天做一些放松训练,几年后,他的血糖比之前稳定了很多,连血管硬化的进展都变慢了。
研究发现,长期焦虑、压力大的人,患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比情绪平稳的人高出近40%。糖尿病并不仅仅是血糖的问题,而是全身代谢的综合反应,如果情绪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血糖的波动会更剧烈,糖尿病的控制也会变得更加困难。
那些活过90岁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学会了调整情绪,他们不会轻易被外界影响,而是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让血糖维持在更稳定的状态。
戒掉烟、酒、懒、躁,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如果能在50岁前做出这些改变,糖尿病并不会成为“夺命的病”,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让人更注重健康、更长寿的动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康晴.从化瘀法探讨加味桂枝茯苓丸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影响,中医药临床杂志,202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