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质量与寿命有关?60岁的人,每晚睡6小时,正常吗?
更新时间:2025-03-11 15:36 浏览量:1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60岁的人,每晚睡6小时,这到底算正常吗?有人觉得,年纪大了,睡得少是自然规律,没啥大惊小怪的。
也有人担心,长期睡眠不足会不会影响寿命,毕竟现在人人都在讲“睡眠质量决定健康”。可到底咋回事,真相可能比想象的复杂。
有些人觉得,睡得少,说明精力旺盛,看看那些历史上的大人物,很多都是短睡眠选手。拿破仑据说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爱迪生也号称每天不到五小时,结果人家照样战无不胜、发明无数。
可真要这么看,普通人是不是也该学学他们?别急,历史上那些睡得少的人,最后活了多久?翻翻资料,很多名人虽然事业辉煌,但寿命普遍不算特别长。
爱迪生活了八十多岁,在当时不算短,但也不算长寿。至于普通人,长期睡眠不足的,身体早就开始抗议了。
有个数据特别扎心。美国一项持续十几年的研究追踪了超过一百万人,结果发现,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死亡率比睡7到8小时的人高出12%。
日本也有类似调查,长期睡眠时间短于5小时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比睡足7小时的人高出45%。
更离谱的是,睡得太多也不行,超过9小时的,死亡率也会增加。这说明,睡觉这事儿,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得刚刚好。
但问题来了,60岁的人,本来就比年轻人睡得少,这到底是自然规律,还是身体在发信号?先看看人的睡眠结构。
年轻人睡觉,深睡眠时间长,入睡快,半夜也不容易醒。但年纪大了,深睡眠时间缩短,半夜容易醒,凌晨三四点醒来的大有人在。
以前晚上睡八小时,现在只能睡六个小时,但白天照样有精神,这其实是正常的。只要白天不困,精力正常,那6小时就是身体自己调节出来的节奏。
但有些人不一样,睡得少,还老是精神不济,白天打盹,记忆力下降,脾气暴躁,这就不是正常衰老的问题,而是睡眠质量变差了。
睡眠质量和时长是两回事。有的人睡6小时,但深睡眠时间够,一样能精神焕发。
但有些人睡了8小时,翻来覆去,浅睡眠占了一大半,醒来还是累得不行。这就像吃饭,关键不是吃了多少,而是有没有消化吸收。睡觉也是,时间长短不是唯一标准,睡得深不深才是关键。
睡眠质量和健康关系极大。有人研究发现,深睡眠时间不足的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比深睡眠正常的人高出两倍。
人的大脑有个“清洁系统”,叫“脑脊液循环”,专门清理废物,避免堆积。但这个系统只有在深睡眠时才启动,如果长期深睡眠不足,大脑里的β-淀粉样蛋白排不出去,就容易形成老年痴呆。
心血管疾病也是个大麻烦,睡得不好,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血压容易升高,心脏负担变大,时间长了,脑卒中、心梗的风险都上去了。
有人说,60岁以后睡得少,白天补个午觉不就行了?午睡这事,补对了是养生,补错了是折腾。
有研究发现,午睡时间超过一小时的老人,血压反而容易升高,甚至增加代谢综合症的风险。
午睡的正确时间应该是15到30分钟,超过40分钟,进入深睡眠,醒来反而更累。更何况,午睡太久,会影响晚上入睡,让晚上睡眠更短,形成恶性循环。
60岁的人到底应该怎么睡?其实方法很简单,看白天状态。如果白天精神好,不犯困,不影响记忆力,那6小时也行。
如果白天老是犯困,注意力下降,那就得调整了。调整的方法,除了早睡早起,最重要的是,睡前少玩手机,别喝咖啡,晚上少吃油腻食物。
更重要的是,白天增加运动,运动能提高深睡眠比例。
有些老年人觉得自己明明已经白天锻炼了,怎么晚上还是睡不着?这事得看锻炼的时间。
很多人喜欢晚上散步,觉得运动后更容易入睡,但如果运动时间太晚,交感神经还没来得及平复,反而会影响入睡。
研究发现,下午三四点是老年人最佳的运动时间,这时候运动,既能提高身体代谢,又不会影响晚上的褪黑素分泌。
睡眠环境也很重要。有人喜欢开着灯睡,觉得有点光亮才安心。但问题是,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入睡时间延长。
研究发现,哪怕只是一盏小夜灯,都会让人的睡眠质量下降10%。另外,温度也不能太高,太热的环境会降低深睡眠比例,最合适的睡眠温度应该在18~22℃之间。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60岁的人睡6小时可能是正常的,那是不是说明老年人就不用太在意睡眠?这事儿还真不能这么想。
研究发现,60岁以后,失眠的发生率比年轻人高出3倍,而长期失眠的老人,抑郁症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倍。
老年人的身体本来就进入衰老阶段,如果再加上长期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感染,甚至增加慢性病的风险。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有些人睡不着,医生让吃安眠药,可有人吃了反而更睡不着?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