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肠道里长了息肉,上厕所会有3个提示,别等到晚期了才发现
更新时间:2025-03-11 15:32 浏览量:10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人认为,肠道息肉只是一个小问题,甚至觉得它是“多长了一块肉”,不会带来太大的危害。
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等到症状明显才去检查,一查就是中晚期,后悔莫及。
息肉并不是“无害”的存在,它本质上是一种异常增生,虽然早期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但如果长期不管不顾,一些息肉可能会逐渐发生癌变,最终变成危及生命的疾病。
因此,若能早些发现,及早处理,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风险,而排便时的变化,正是肠道给出的一个信号。
有些人原本排便规律,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发现自己的排便情况开始变得不稳定。
排便间隔时而延长,几天都解不出来;时而一天要跑厕所好几次,甚至是吃了同样的食物,却会出现不同的反应。
这种情况往往会被误以为是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或者是饮食不当导致的,但如果一直持续,甚至周期性反复,很可能是肠道里长了息肉导致的。
有位长期便秘的患者,原本靠饮食调理就能改善,后来发现喝再多水、吃再多蔬菜,依旧便秘严重,甚至需要借助药物才能排便。
但过段时间又突然开始频繁腹泻,去检查才发现肠道内息肉已经变大,甚至部分组织已经出现癌变。
医生表示,息肉生长在肠道内部,会影响蠕动能力,一旦堵塞了某些位置,就容易让粪便排出受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便秘和腹泻交替的情况。
不少人习惯性地忽略粪便的形态变化,认为只要能排出来就没问题,但肠道息肉的生长,可能会导致粪便形状发生改变。
比如,粪便变得越来越细,甚至比正常的手指还要细,说明肠道内可能有异物阻挡,息肉过大就会导致肠道变窄,粪便通过受阻,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更值得警惕的是,若是粪便上有血丝,或者便后马桶出现滴血现象,也需要引起警惕。
有人会误以为是痔疮,实际上,痔疮的出血通常是鲜红色的,而若是便血呈暗红色、发黑,甚至粪便中带有黏液,则可能是肠道息肉造成的出血问题,甚至提示息肉已有恶变的可能。
曾有一位患者,平时并无明显不适,但偶尔发现粪便中有血丝,以为是上火所致,就没在意,过了一年才去检查,结果肠息肉已经恶化成癌症。
医生提醒,如果发现粪便形态异常,最好及时检查肠镜,不要等到症状明显时才去就医。
正常情况下,排便结束后会有一种轻松感,但如果肠道里长了息肉,可能会让人感觉总有粪便残留,总觉得肚子里还有东西没排出来。
尤其是息肉位于直肠位置,可能会刺激神经,让人产生类似“排便不净”的错觉,即使蹲了很久,仍然有“想再上厕所”的感觉。
此外,部分人还会伴随腹部隐痛或胀痛的症状,尤其是左下腹部区域,感觉肠道有异物堵塞,甚至会出现时而剧烈、时而缓解的疼痛感。
这类疼痛往往不是特别剧烈,但若是长期持续,则需要警惕,可能是息肉已经影响到肠道正常运行,甚至出现病变。
有些人觉得肠道健康和活动量无关,其实久坐是影响肠道健康的一大因素,久坐会让肠道蠕动变慢,导致粪便滞留时间过长,增加肠道负担。
而长期缺乏活动,会让肠道吸收有害物质的概率上升,从而增加息肉生长的风险,因此,尽量避免长时间坐着,哪怕是工作时,也可以适当站起来走动,给肠道一点活动的机会。
很多人习惯熬夜,不管是刷手机还是加班,总觉得影响不大,但事实上,长期熬夜会影响肠道修复能力,导致消化功能下降,增加肠道负担。
如果人体昼夜节律紊乱,胃肠道的消化和修复能力也会变差,久而久之,息肉的生长风险也会增加,因此,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有些人因为工作忙碌,习惯性憋便,等到不得不去厕所时,才匆匆了事,这种做法无形中增加了肠道的负担,因为粪便长时间滞留,会导致有害物质堆积,增加肠道炎症的发生概率。
久而久之,也会增加息肉的生长风险,因此,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憋便,有助于减少肠道压力,让肠道保持健康状态。
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有家族病史、长期便秘、经常腹泻、粪便异常的人群,更需要警惕。
肠道息肉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通过肠镜检查可以直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若能在息肉尚未恶变时就切除,就能大大降低癌变的风险,避免到了中晚期才后悔。
肠道息肉的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并不是毫无征兆,上厕所时的细节往往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
如果发现排便习惯改变、粪便形态异常、排便不净感或腹痛等情况,最好尽早去医院检查,避免息肉继续发展,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熬夜、憋便,并定期筛查肠道健康,才能降低息肉生长的风险,保护自己的肠道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肠道长息肉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黄海群 ,炎症性肠病患者饮食相关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