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辽宁两件“国宝”正在美国展出,均与北宋皇帝有关

更新时间:2025-03-11 13:50  浏览量:8

北京时间3月1日(美国当地时间2月28日),“镕古铸新:宋元明清铜器艺术”展在位于美国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展。

本次展览是近年来海内外最具规模的中国宋元明清铜器展。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馆藏100件青铜器为基础,联合了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等众多机构所藏近百件珍贵藏品,通过“重建古礼”“法古悦新”“垂范创新”“起居有铜”“怀古味永”五大版块,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中国的青铜艺术。

在来自中国的近60件展品中,包括两件国家一级文物、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北宋卤簿钟大晟编钟。这是这两件文物首次走出国门,在海外展出。

卤簿钟高1.84米,足足与一个成年男子的身高等齐;大晟编钟全高27.9厘米,较为精巧。

这两件文物同处一个历史时期,即北宋宋徽宗时期,共同经历了“靖康之难”,也一同被金兵从今天的河南开封掳走,在北上的途中,二者分道扬镳。

卤簿钟从河南开封被掳走后,流转到了北京地区的皇家寺院仰山寺,清朝乾隆年间,卤簿钟加刻上了清乾隆的年款,然后被运到了承德,后来,军阀汤玉麟的儿子汤佐荣从承德将其盗运,运到了他的奉天官邸(即辽宁省博物馆旧址)。新中国成立后,这件文物入藏辽宁省博物馆。

大晟编钟则经历了另一番命运。它被金兵直接运送到金上京(今天的黑龙江阿城地区),后流落到金上京的一座寺院。之所以做出如此判断,是因为在编钟的钟唇下边,雕有“上京都僧录官押”七个小字。“都僧录”是金朝各京管理僧寺的最高机构。

当时,因为金朝铜料短缺,为了官府专营铜器,民间旧有铜器必须送到官府检验刻记,否则就按“私铸”罪名处理。编钟上的“上京都僧录官押”几个字,既证明了这一制度,也证明了它曾驻停在寺院的那段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散落各地的大晟编钟共有25件,辽宁除辽宁省博物馆外,朝阳建平博物馆也藏有一件同一时期的编钟。

卤簿钟高1.84米高,钮高0.47米,口径0.81米,重835公斤,铸于宋徽宗宣和时期。这件造型高大、纹饰多样的铜钟,之所以被命名为“卤薄”,是因为它的钟身上,刻有“卤簿仪仗”的场景。

所谓的“卤簿”,是古代国家君主重大国事活动上的典章制度,是集仪仗队、军乐团、舞蹈表演、车辆服务、交通安全、治安保卫等整体规模的成文制度的总称。

按照这件卤簿铜钟饰纹所表现的内容可以看出,位于皇宫大内的宣德门是北宋王朝的象征。宣德楼在政和八年(1118年)改建,因此,可以认为卤簿铜钟是为了在改建后的宣德楼上悬挂,“是作为北宋王朝的朝钟而铸造的。”

作为国家重器,这件卤簿钟形体正圆,整体呈桶形,由五道弦纹分隔为六层。最上面为第一层,也就是钟顶,呈半球形,上铸双龙戏珠纹钟钮;

第二至第四层凸铸宋朝皇家“卤簿仪仗”宏大场面,分为“车辂”“旗仗”和“宫卫”这三部分;

第五层为横绕钟身一周的山水图卷,气势磅礴,山势连绵,象征着北宋王朝广袤领土的全面愿景;

最下方的底部区域是分别铸在八个波曲钟脚上从湍流中浮现出来的八位道士仙子和神话中的海洋生物。

此外,钟身有两处刻款,分别为金代验刻款“右街僧官(押)宛平县仰山院官(押)”铭文和清代追刻的“大清乾隆年造”铭文。

一千多年前,曾经高悬卤簿钟的北宋皇宫因战争和水患,被深埋于地下8米左右的地方。1985年,为了重现北宋皇宫当年的巍峨壮观与雄伟严谨,河南省开封市按照1:150的比例,制作了北宋皇宫沙盘。

当年曾参与北宋皇宫沙盘制作的开封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开封古都学会顾问张玉发回忆,将北宋皇宫原貌重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布局外,包括宣德门等在内的重点建筑是何等构造,须查询大量历史资料。

经多方查询,他们基本弄清了宣德门的结构——宣德门是北宋东京皇城的正南门,是北宋皇宫标志性建筑。它原为唐汴州城鼓角门,两个城门洞,后来历经五代,到了北宋,城门洞由两个扩展为3个,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改建为5个门洞。宣德门由门楼、左右两朵楼、东西阙楼及两侧斜廊组成,呈“凹”字形的平面布局。

尽管知道了结构,但真实的宣德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十分幸运的是,张玉发打听到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两件文物上载有宣德门的真实样貌。

这两件文物一件是宋徽宗所绘的《瑞鹤图》。画中,群鹤翩然,绕门而舞,在尽显皇家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营造出一派祥瑞气象。在这幅画里,宣德门上的鸱吻与挑檐均被宋徽宗如实画了下来。

另一件文物就是这件卤簿钟。在卤簿钟的第三层,刻有北宋皇宫宣德门的完整图形,这为沙盘的制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图形参考依据。

位于东北地区的博物馆,却收藏着北宋王朝的历史碎片,这不仅让张玉发感到意外,也让闻者称奇。

如果说高悬于宣德门之上的卤簿钟具有国家象征意义,那么,这次同在美国展出的大晟编钟,则见证了北宋朝在宋徽宗主政期间对宫廷雅乐的重视。

中国音乐教育家杨荫浏在他所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特别重视宫廷雅乐的,是宋朝和清朝统治者。”宋朝中,精通艺术的宋徽宗尤对宫廷雅乐十分看重,这件大晟编钟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大晟编钟系青铜铸造,形制古雅、工艺精湛。全高 27.9 厘米,钟身高 22 厘米,开口长 18.4 厘米、宽 14.9 厘米,厚 0.7 厘米,属于椭圆筒形乐钟,底部平坦,仿战国风格。

甬部为双夔交接旋钮,钟两侧有36个螺旋状钟枚,钲部、舞部和篆部饰蟠虺纹。钟身正面中部以阴线刻篆书“大晟”器名铭文,背面正中钲部刻“南吕中声”律名铭文,钟唇沿下有金代“上京都僧录官(押)”验刻款。

唐朝后,即进入五代十国。在这段历时72年的大分裂时期,各个政权为了争夺领土和权力不断发生战争,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荡然无存。北宋政权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因为经历过五代的纷乱,到了北宋朝,音乐艺术沦落到了杂碎不堪的地步,宫廷雅乐和各种乐器亦是如此。

宋徽宗主政后,他开始倡导恢复宫廷雅乐。崇宁元年(1102年),由宰相蔡京领导专设机构“讲议司”开始讨论制定大晟新乐。三年后,即崇宁四年(1105年),汴京南郊设立了专门铸造大晟新乐所需的各种乐器场所。辽博所藏的这件大晟编钟就是这一时期铸造的。

作为宫廷雅乐所需的一种乐器,大晟编钟通常以12个一编,分成两层悬挂在一个制作华丽的钟架上。架子底部有蹲兽,上部饰有羽毛。

面对这个大晟编钟,人们有多个疑问:

——它为什么叫“大晟”?

——为什么后世一些类似编钟不叫“大晟”而叫“大和”?

——为什么大晟编钟的造型与春秋战国时期十分相似?

学者已经破解了上述疑问。宋徽宗在为大晟乐命名时,曾下过这样的诏书:“昔尧有《大章》,舜有《大韶》,三代之王亦各异名。今追千载而成一代之制,宜赐新乐之名曰《大晟》。”也就是说,宋徽宗赐名“大晟”,有将自己与尧、舜比肩的意思。

一些同期的编钟之所以出现“大和”字样,是因为“靖康之难”后,金朝大量吸收中原文化,金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金朝宫廷开始模仿并使用宋乐制度及相关乐器,“靖康之难”中掳走的诸多器乐又一次成为宫廷主角。

不过,因大晟编钟触犯了金太宗(完颜晟)的讳,所以,最开始以黄纸封住“大晟”二字的铭文,后来在大定十四年(1174年),太常确立金代雅乐命名后,将钟磬改刻铭文为“大(太)和”。目前世界范围内至少发现了 25 件大晟钟实物,其中有 7 件被改刻为“大和”铭文,此外仍有大部分保留着“大晟”二字。

就第三个问题,即:在铸铜工艺并不发达的北宋,为什么会铸造出如此精致且又合乎春秋战国传统的编钟呢?

这主要因为宋徽宗精通音乐,且集合全国之力倾心打造的结果。在这一时期,宋徽宗广泛搜罗散布各地的古铜器,增加了复制春秋器乐外形的扎实依据。同时,他还命人深入研究音律、和声,要求在音色上也完全与春秋古乐保持一致。正因如此,宋徽宗时期各类器乐水平之高、铸造之精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这一切在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戛然而止。当时,宋金战事正酣,见势不妙,宋徽宗裁撤了管理国家乐政的“大晟府”。两年后,即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这对父子连同宋廷收藏的大量金银、名画等一并被金军掳走,其中就包括了卤簿钟和大晟编钟。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