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贝聿铭画效果图,一张15万?
更新时间:2025-06-27 17:20 浏览量:2
最近,有关贝聿铭效果图制作过程的采访老文再次爆火!没想到在2003年给贝聿铭画效果图一张可以达到1.8 万美元,折合当时汇率约等于15万人民币,而且03年的15万和现在的15万可不是一个概念!特别再结合最近知名效果公司水晶石的破产,这个消息一对比实在是令人感慨!
那么这张效果图到底是谁画的呢?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SU的默认配景人,保罗·史蒂文·奥莱森,也是贝聿铭的御用效果图制作者
作为美国建筑师协会资深会员,史蒂文的职业生涯堪称建筑可视化领域的标杆。他毕业于德克萨斯理工大学与耶鲁大学,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哈佛大学等顶尖院校执教超过 40 年。1983 年获 AIA 荣誉奖后,他联合创立美国建筑插画家协会,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
史蒂文与贝聿铭的合作堪称建筑界的传奇。在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项目中,贝聿铭要求超越德国画家赫尔穆特・雅各比的 “光线质感”,并否决了中国制作的 700 美元的效果图。
史蒂文的创作过程历时三个月,从餐厅餐巾纸上的草图到最终的手工上色原稿,每一步都经过反复推敲。他通过 Photoshop 进行色调研究,最终确定将天空压暗以突出建筑主体的方案。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他的作品不仅是设计表达工具,更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他的作品不仅是设计表达工具,更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其 2003 年的原稿与建成后实景的对比图显示,建筑光影与材质还原度高达 95%,这种精准度在数字渲染时代依然难以超越。
相比之下,国内效果图行业可就惨多了。根据 2024 年行业报告,国内中小型项目的效果图价格普遍在 500-3000 元之间,部分低价竞争甚至导致单价跌破 200 元。这种价格差异背后是艺术和工业流水线的区别:史蒂文的作品融合手工绘制与数字技术,而国内多数从业者依赖参数化建模与模板化渲染,而且AI时代的到来,只要随便输入一个指令就能生成一张牛逼的效果图。
而且史蒂文的作品被贝聿铭视为设计决策的核心依据,其 1.8 万美元的费用包含概念深化、材质研究等增值服务。而国内效果图更多被视为设计流程的附属环节,客户往往要求 “三天出图”,导致创作者无暇进行深入思考。
国内效果图行业 60% 的订单来自中小型设计院,这些客户更关注价格而非品质,进一步固化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国际项目中效果图费用通常占设计总预算的 5%-8%,而国内这一比例普遍低于 2%,这种价值认知的差距直接反映在作品质量上。
结合最近知名效果图公司水晶石的倒闭,以及史蒂文的效果图一张1.8万来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