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夹烟墙画引争议:公共艺术别陷“文化洁癖”误区
更新时间:2025-08-27 00:35 浏览量:2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鲁迅夹烟墙画”,引发舆论热议。
鲁迅纪念馆附近的打卡墙
据媒体报道,控烟志愿者孙女士投诉此画,可能误导青少年,并诱导公众在室外公共场所吸烟。她认为原版画作中鲁迅在室内吸烟,烟纹更小且有书房背景,而墙画却放大了烟支、去除了背景,建议将鲁迅形象改为右手握拳,以展示其坚定与斗志。面对投诉,鲁迅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该墙画确为著名打卡点,且有游客在游览时拍给鲁迅点烟的照片,但对投诉详情表示不清楚,已上报上级领导,事件正在处理中。
不得不说,投诉者孙女士作为控烟志愿者,其投诉出发点是好的,本质上基于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心,以及对公共健康环境的维护。在公共场所,尤其是在纪念馆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对于可能传递不良信息的元素需要谨慎对待。如果鲁迅夹烟的形象被不加解释地展示,确实可能让一些青少年认为抽烟是一种“酷”的行为,从而对他们的行为选择产生误导。
然而,历史的真实也不容忽视。鲁迅一生与烟为伴,在他存世的诸多照片中,可谓“烟不离手”。就连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在采访时也坦言,有战友曾给他让烟,他拒绝后被质疑“鲁迅先生可是抽烟的……”,这也从侧面验证,抽烟的鲁迅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符号,已经深深刻入普罗大众的心里。抽烟是鲁迅生活中的一个真实场景,也是他个人形象的一部分。还原真实的历史、真实的鲁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先生本人的最大尊重。如果仅因为担心误导青少年就抹去这一元素,则是对历史的一种简化和片面处理。那样呈现出的鲁迅,会失去真实的温度与厚度,也让历史传承与表达失去意义。
实际上,公众早已接受了一个一手拿烟,一手为唤醒国人奋笔疾书的鲁迅形象。而本质上,接受这样的鲁迅形象与接受抽烟有害健康的理念认知,也并不矛盾。
话说回来,这次争议的核心,其实并非“要不要展示夹烟形象”,而是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现代导向”。完全抹去细节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放任不管又可能忽视公共价值,这就需要在展现历史人物与遵循现代社会公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而这样的平衡,可以采用一种灵活的方式进行表达。
例如,鲁迅纪念馆可以在展示鲁迅夹烟墙画的同时,增加相关的文字说明或背景介绍,让观众了解到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同时强调这仅是还原历史,并非倡导抽烟,清晰传递“吸烟有害健康”的现代理念。这样既守住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本色,又与当下公共健康价值观相契合,避免引发误解。
鲁迅夹烟墙画的争议,也是一次对公共艺术表达的提醒。历史人物形象的呈现,不该是非黑即白的选择,既要警惕因“文化洁癖”而篡改历史、让人物形象变得扁平空洞,也要避免忽视现代价值导向、让公共艺术失去引导意义。在尊重历史本身的基础上,兼顾价值引导,才能让公共艺术传递历史温度的同时,也契合当下的价值关切。
新闻线索有奖征集
报料邮箱:jstv83187982@163.com
编辑: 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