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深处的鲁迅艺术学校!
更新时间:2025-08-28 09:21 浏览量:1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八十多年前,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红色武乡迎来一大批文化名流和文艺界精英,他们汇聚在下北漳村,以纸为战场,以笔为武器投入到抗战的滚滚洪流当中。
1938年至1940年,鲁迅艺术学校、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晋东南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国总会、中苏文化协会晋东南分会先后在这里成立或迁来该村,并长期在村里驻扎。鲁艺实验剧团、鲁艺木刻工作团、鲁艺文工团、作家战地访问团等抗日救国文化组织和爱国文化宣传团体曾长期在此活动。下北漳村当年非常热闹,也很前卫,引领潮流。
当时的《文化哨》《文动》和《鲁艺校刊》等多种重要刊物在此编印出版,《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美编和美术副刊刻画编辑工作,都主要由驻在这里的美术家们完成……下北漳村堪称“华北抗战前沿的文化中心”“敌后文化抗战指挥所”,被誉为“太行山红色文化圣地”。一时间这里名流云集,精英汇聚,为这一方热土带来无限的活力。
“我们是抗日的战士,用艺术做我们的武器……”;“逃难上了路,娃娃抱在怀,哭了一声好牺惶呀……饿死俺的孩”。走进鲁迅艺术学校旧址的大门,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热烈而真诚。展览馆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激励和鼓舞广大军民投入抗日斗争,为赢得抗战胜利发挥重要作用进行全面系统展示。展示鲁艺师生和其他抗战文化团体在此进行的文化抗战运动,以及抗战期间创作的兼具革命精神与文学艺术价值的各类文化作品。
驻足在一幅幅珍贵的木刻版画,思绪仿佛回到了热血抗战的当年。《伫马太行》中八路军首长胸有成竹指挥抗战的高大形象,《黄崖洞保卫战》中八路军战士与日本鬼子激烈战斗的场面激励人心。当年鲁迅艺术学校创办《八路军抗战木刻集》,印发抗日宣传单、印木刻挂图、给新华日报社提供木刻插图、出战场画报作战宣传等,用画笔刻刀当武器,参与抗战,为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努力。
遥想当年,李伯钊、刘白羽、陈铁耕、徐懋庸、陈荒煤、牛犇等众多革命文化人士先后较长时间在此工作。鲁艺实验剧团、鲁艺木刻工作团、鲁艺文化工作团、作家战地访问团等抗日救国文化组织和爱国文化宣传团体曾长期在此活动。《文化哨》《文动》和《鲁艺校刊》等多种重要刊物在此编印出版,《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美编和美术副刊刻画编辑工作主要由驻在这里的美术家们完成……下北漳村堪称“华北抗战前沿的文化中心”“敌后文化抗战指挥所”,被誉为“太行山红色文化圣地”。
鲁迅艺术学校学校归中共中央北方局与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双重领导,设立有校务委员会、教务处、总务处和党支部等机构,下设三个系: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全部实行军事化管理,学员的生活既严肃紧张又生动活泼。每天早晨吹号起床之后全体出操跑步,进行一些军事训练,白天上课和工作,进行音乐、绘画练习,晚间自由活动。学员们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在街上刷新标语,张贴墙报;或给老乡扫院、担水和打扫街道;或到学校开辟的小菜园劳动以补给伙食、部分蔬菜及粮食,尽量做到生活自足。同时,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山上打柴以解决燃煤不足问题……
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领导同志,差不多每个星期都要挤出时间来给学员们做报告,讲抗日的形势。学员坐着小凳子、砖头、石头,把小木板或书本放在膝盖上当课桌,写笔记。1940年2月,经野战政治部批准,前方鲁艺组建了实验剧团,创作、排练话剧、戏曲,并创刊《鲁艺校刊》,丰富群众生活,凝聚抗战力量。鲁艺为培养抗战艺术干部、推动抗战艺术运动发展、抗战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
行走在下北漳村,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历史证明,文化自信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文化自信则民族自信,文化兴盛则国运兴盛。当年,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来到下北漳村,用饱蘸爱国热情的笔,创作出大量的文章、舞台剧以及木刻作品,在这片热土上唤醒劳苦大众的抗日激情,凝聚起强大的抗日力量。
时光的流逝,带不走岁月的芬芳;四季的变幻,奏响的是奋斗的乐章。行走在展馆所呈现的文化历史长河之中,面对那些文字,那些图片,一种敬意油然而生,而这也将进一步激励太行儿女们不忘初心、继续向上努力,持续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