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成都办演唱会!审批“7日办结”,成都为演出市场再加一把火丨有需必应第一线
更新时间:2025-09-04 12:28 浏览量:1
夏日的成都露天音乐公园,人潮与音乐交织,舞台灯光映照出一座城市的文化活力。但很少有人知道,台前繁华的背后,曾有“卡在审批环节”的焦虑。
“有些演出项目,从成型到落地只有一个月时间。”成都城投露天音乐公园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代昕回忆道,“主办方必须在演出前尽快完成审批手续,才能开票。时间拖得越久,票房风险就越大。审批流程复杂、周期过长,往往让好项目差点‘飞走’。”
如今,这样的焦虑已明显缓解。今年4月,金牛区行政审批局会同区文体旅局等部门,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创新推出演出活动审批“7日办结”联办机制,并印发《金牛区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审批“一件事”工作方案》。原本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流程被整合到“一站式窗口”,审批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成都城投露天音乐公园内景
成都助力演出与“时间赛跑”
从个案“特事特办”到机制“普惠共享”
据悉,成都露天音乐公园自2019年开园以来,已举办300余场音乐文化活动,累计接待观众超800万人次。从华晨宇演唱会到Creamfields电音节,从第31届大运会闭幕式到迷笛音乐节,这里见证了成都音乐文化市场的蓬勃兴起。
华晨宇火星演唱会(资料图)
Creamfields电音节(资料图)
高频次的活动背后,也带来了一道现实难题:审批慢、环节多。
“印象最深的是2023年国庆期间的AYO音乐节。”代昕说,主办方临时决定将项目落地成都露天音乐公园,但距离正式演出只剩一个月,而他们至少需要20天的开票时间,“当时我们和金牛区文旅局紧急协调,才以‘容缺审批’的方式让音乐节顺利开演。”
AYO音乐节(资料图)
这样的“抢时间”并非个案。代昕坦言,演出主办方最关心的就是开票时间。时间宽裕,票房就有保障;审批拖延,可能直接影响主办方对城市的选择,“我们很清楚,如果成都跑不赢审批速度,演出就可能转去其他城市。”
频繁遇到审批困境后,成都露天音乐公园在与主办方的持续回访中,捕捉到一个普遍诉求:能否有一个“一站式报批平台”?
“我们希望的是,一个窗口交资料,就能串联所有部门的流程,而不是让主办方在各部门之间来回奔波。”代昕说,尤其对省外主办方而言,他们对成都情况不熟,审批难题常常成为最大的“门槛”。
需求被上报后,很快得到了回应。今年4月,金牛区印发《金牛区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审批“一件事”工作方案》,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正式推出“7日办结”模式。
“以前平均审批要半个月,现在只需7个工作日。”代昕介绍,目前金牛区已设立专门的文化审批窗口,主办方只需提交一次材料,就能完成全流程审批。
成都城投露天音乐公园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代昕
这一转变的效果立竿见影。今年9月举办的“太空奇缘音乐节”就是首批受益者之一。得益于审批提速,主办方提前开票,票务销售远超预期。“9月6日的票早早售罄,7日场也只剩下少量余票。”代昕笑言,“对主办方来说,这就是信心,也是下次愿意继续选择成都的理由。”
“放管服”改革下的文化市场活力
从“属地吹哨”到“企业安心”
审批提速不仅提升了成都露天音乐公园的承接能力,也为区域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了政策支撑,我们和全国头部演出公司谈合作时更有底气。”代昕说,以前很多公司担心成都审批慢,如今他们知道“成都可以7日办结”,就更愿意把重点项目落在这里。
这正是国务院推动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在地方的落地实践。通过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成都正在将“部门导向”转为“企业群众需求导向”。
代昕感受到的变化还体现在细节上。比如,音乐节往往伴随大量餐饮摊位,以往要分别跑市场监管、消防应急等多个部门报批,如今凤凰山街道就能提供“一条龙”服务。“这种便利,对我们和主办方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成都城投露天音乐公园内景
除了审批提速,代昕还记得另一段经历。
在引入热气球等新兴低空经济项目时,企业一度不知该找哪个部门报批。后来,凤凰山街道办主动介入,帮他们联系文旅、消防、应急等部门,逐一咨询监管要求。
“这就是‘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代昕感慨,属地政府真正把企业的难题当作自己的事来办,让企业安心,也让项目顺利推进。
成都的审批提速,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市场与改革的互动结果。
“成都自锚定‘三城三都’战略目标以来,演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需求多了,矛盾自然也凸显出来。”代昕分析,市场需求有时走在政策前面,这时候就需要相关部门快速反应,及时跟进,“在‘一站式审批’方面,成都反应迅速。我们反馈问题,很快得到回应,推出新机制,这个速度在全国范围也不算慢。”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露天音乐公园每年举办各类演出约50场,成都整体的音乐节数量虽然不算最多,但在政策加持下,市场潜力正在持续释放。
代昕进一步解释,伴随着成都全面推进“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更加有信心与国内头部音乐节项目接触,目前已吸引到一些国际知名演出项目进入成都,比如已达成合作意向的ULTRA电音节等。
成都城投露天音乐公园内的成都金钟广场
展望未来
从“一站式审批”到“全链条生态”
谈及未来,代昕描绘了成都露天音乐公园的愿景:建设“全链条的演艺基地,全时段的商业交流中心”。
“我们会继续引进更多高质量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培育中小型常态化演出,丰富园区业态,提升市民体验。”代昕说。
成都城投露天音乐公园主舞台
面对未来成都露天音乐公园的发展,他也提出新的期待:希望政府能尽快完善低空经济等新兴业态的监管措施,给予政策指导,“就像当初的一站式审批一样,新业态也需要有一个牵头部门,形成规范,才能更好发展。”
在他看来,政府政策越便利,市场就越繁荣。成都演出市场的活跃度,正是政企合力、改革创新的直接成果。
从“个案特办”到“普惠机制”,从解决一个问题到高质效办好每一件事,成都用行动回应企业诉求。正如代昕所言:“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让企业有信心,把更多优质项目留在成都。”
红星新闻记者 昌娟 摄影记者 杨译焮
编辑 包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