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 | 开幕式总导演:将长江文化的千年风华转化为大众易懂、爱看的作品
更新时间:2025-09-11 07:00 浏览量:1
湖北日报讯(记者孙凌、喻煜)9月10日下午,2025长江文化季开幕式正在进行最后准备工作。在汉口江滩三阳广场上,演职人员、舞台舞美、节目编排与灯光效果等环节全面磨合,为即将到来的艺术盛会蓄势待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联排现场看到,电子编钟与真人舞蹈交织,虚实相生;古琴、鹰笛、竹笛等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合奏,象征文明交融。节目《长江四季》以古琴、编钟、竹笛、箫等民族乐器与现代科技融合演绎,从青藏高原到蜿蜒入海,展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风貌与文化多样性。
据开幕式总导演朱新农介绍,本次开幕式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核心导向,深度挖掘长江文明与荆楚文化的内涵,精选歌曲、舞蹈、器乐、戏歌等多元艺术形式,将长江文化的千年风华转化为大众易懂、爱看的内容与作品。
据介绍,开幕式上楚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余维刚将以楚歌形式演唱毛泽东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作为家住长江边的本土人,将毛主席在武汉创作的诗词以楚歌的形式演绎出来,是非常荣幸的事情”,他表示“想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听到我们铿锵有力的荆楚之声”。
鹰笛演奏家多吉来自西藏自治区民族歌舞团,他是非遗项目藏族鹰笛艺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这是用鹰的翅骨做的,属于我们西藏的特色。这次我用它吹奏来自长江的源头的曲目。”多吉向记者展示了他吹奏十多年的鹰笛,“到了内地以后,气息更足了”多吉笑言。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的古琴老师丁霓裳,是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介绍,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3000年的历史未曾中断,同时它也是唯一进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乐器。“古琴其实就是出自于湖北,古琴艺术乃至知音文化,也是武汉的一张城市名片和文化符号。”谈及古琴的历史文化,丁霓裳非常熟悉和自豪,“它承载着中华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我希望能用古琴这种来自远古的声音与大家一起分享长江之声。”
除舞台节目外,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也成为本届开幕式的一大亮点。4000架无人机与舞台演出、江面焰火联动,展演“江豚逐浪”“花开中华”等震撼画面,既呼吁生态保护,又展现盛世华章。特别是无人机搭载冷烟火、爆闪灯等升级功能,使得夜空光影与舞台演出相互辉映,营造出“江天一色”的壮丽景观。
据悉,本次开幕式经过数月打磨,力求为观众奉上一场高水准、沉浸式的长江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