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表演艺术家德艺双馨深耕“女小生”行当半个多世纪
更新时间:2025-03-14 10:19 浏览量:10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摄影报道
陈瑜女小生扮相
陈瑜(右)与姚璇秋合照
《陈三五娘》剧照(右1为陈瑜)
外出演出合照
指导学生黄丽华(左)
《井边会》中的刘咬脐、《金山战鼓》中的宋高宗、《香罗帕》中的欧阳子秀、《陈三五娘》中的陈三、《梅亭雪》中的王金龙、《金花女》中的刘永……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市级非遗传承人陈瑜唱作俱佳,善于运用各种表演手段塑造舞台形象。
深耕“女小生”行当半个多世纪,陈瑜老师在表演上文武兼备、亦刚亦柔,文生潇洒飘逸,武生气宇轩昂,深受观众爱戴,虽已退休多年,但一直被戏迷惦念。近日,87岁高龄的陈老接受记者专访,将潮剧的历史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一气呵成,让人感受到老艺术家的独特魅力。
勤学苦练,只为一份热爱
采访陈瑜老师是在她家中,她正教导学生黄丽华学戏,这举手投足间一拉架势,就感觉韵味十足,动作朴素利落,颇有英武阳刚之美。眼前这位潮剧老艺术家精神矍铄,没有老花镜,没有老龄带来的迟缓,即使在记者快门声的不断“干扰”下,老人依然一副镇定与坦然,使来访者感到一种大家的气度。
陈瑜是潮剧著名女小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市级非遗传承人。1938年,陈瑜出生于澄海,从小聪明乖巧,备受疼爱。“作为岭南地区古老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潮剧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陈瑜说,家里的长辈、左邻右舍都爱看潮剧听潮曲,还有不少人喜欢唱。乡村戏台上潮音袅袅、水袖飘飘,总令她痴迷不已,小小年纪的陈瑜经常在家里模仿潮剧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唱腔。
时间回溯到1956年,由广东省戏曲改革委员会粤东分会和职业剧团办事处联合创办了汕头专区戏曲演员学习班,一批批在职的青年主要演员和具有一定艺术潜质的学员轮流到学习班培训。1957年,陈瑜进入潮剧学习班,学青衣行旦,师承黄玉斗、马飞、黄金泉等名师。
“玉斗先生不仅在舞台上熠熠生辉,在教育事业上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悉心教我唱曲,一直说,唱腔为人物服务”,陈瑜回忆说,黄师傅教学严谨,诲人不倦,教她唱曲要讲究板眼和“咬含吞吐”,唱要细腻,要把感情、韵味唱出来,按行话来说就是要“挲尖捏幼”,让她终身受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谚素有“台上一段戏,台下练千次”“一日练,一日功,十日不练十日空”之说,练习基本功对于戏剧演员来讲,犹如农民要学会耕种,渔民要学会织网,非常重要。彼时,年仅19岁的陈瑜正式接触专业表演,练功自然少不了。“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陈瑜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机苦练不辍。
“老师要求高,并不会放低对女生的要求,正腿、旁腿一样要踢得又高又直”,回想起当时练功的日子,陈瑜说,“吃不了苦就干不了这行”是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说的话,那时真的很苦,每天反复进行练压腿、抖扇子、翻跟斗、训声腔等一系列基本功,练到浑身麻木,有时走楼梯脚都抬不起,只能是“爬”着上楼。由于虚心好学,不怕吃苦,陈瑜得到众多老师傅表演手法的真传,为今后几十年在潮剧舞台的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8年底,陈瑜分配到广东潮剧院三团当演员,翌年进入潮剧院二团改学小生行旦,从童生学起。她参加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井边会》的排练演出,饰演娃娃生刘咬脐。舞台上,鲜衣怒马、意气风发,她的一招一式尽显戏曲之美,活力十足充满好奇的少年模样被她演活了,得到观众们的认可。自此,她初露头角,开始了作为女小生的演艺之路。
“扮演了半个多世纪的女小生,我是打心眼里喜欢潮剧。”提起自己的从艺生涯,陈瑜如是说,她深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潮剧舞台上活跃几十年,陈瑜塑造了刘咬脐、陈三、刘永等诸多经典角色,唱出了人物,唱响了剧目,也唱红了她自己。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其明亮的声线,饱满的气息,俊美的小生扮相,富有气质,仍让观众啧啧称赞。
精益求精,演绎粉墨人生
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随着潮人的足迹漂洋过海,享誉海内外,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中最重要的是唱念做打”,陈瑜说,“唱念”需要科学发声。至今,她还深深记得,当年玉斗先生强调,人体是自然音箱,要注意头腔、胸腔、腹腔三个部位的共鸣。唱曲时“不用嗓子来唱”,要讲究发声位置、气息运用和训练方法。陈瑜坦言,这需要自己反复琢磨,寻找一种意念控制,需要长期积累、不断修炼,才能掌控自如,让声音厚实而有魅力。
“女小生”是指由女性演员扮演的“小生”角色,通俗地讲也就是“女扮男装”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一种体现。陈瑜告诉记者,看女小生演戏,经常会以具备“阳刚之气”作为一种标准。几十年来,陈瑜深耕“女小生”行当,用女性的视角去观察男性,用女性的柔中带刚去塑造男性,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与好评。
1978年,广东潮剧院刚刚恢复建制,陈瑜重新回到心爱的潮剧舞台。“伴随改革开放春风,潮剧迎来又一个鼎盛时期。”陈瑜回忆说,那段日子特别忙碌,不是练功就是演出,还要经常下乡,每场戏都人头攒动,台上热火朝天,台下津津有味。晚上8点开场的演出,午饭后就有戏迷前来广场“占位”,乡亲们都很开心,也很欢迎。
所谓“无戏不成年”,尤其在潮汕地区,过新年、看大戏,是迎接新年重要的仪式。每到春节,都是潮剧团特别忙碌的时候。陈瑜说,有一年除夕,她随剧团下乡,为大年初一早上的“大戏”做准备。虽然没办法在家与家人团圆,但她觉得很有意义。
从1979年到1980年间,陈瑜在潮剧院复排的《陈三五娘》中饰演主角陈三、在《井边会》中饰演刘咬脐,在《辩本》中饰演皇帝,还在《庵堂会》《回书》《梅亭雪》等中饰演重要角色,好评如潮;到新加坡、香港、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的热情追捧;特别是《井边会》,陈瑜对角色情感处理细致,至今仍让戏迷念念不忘,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陈三五娘》的故事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陈瑜扮演的陈三有一身书卷气,但又透着一丝纯朴老实,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享誉海内外。
“主要是要熟谙剧本,抓住人物特征,才能演出不同的角色。”陈瑜道出了她演女小生的“奥秘”:每接到一个角色,她都熟读剧本、细研人物,从身份、性格和情节入手,找准情绪和语境,并通过运用唱念、表演程式等综合化艺术手法,以及生活的体验和提炼,实现艺术与生活严丝合缝的嵌合,使人物丰满厚实。
不遗余力,推动潮剧发展
“学戏,更是学做人。沉住气,守住传统,这是根”,陈瑜说,潮剧之所以能传承数百年,靠的正是对传统的敬畏。没有前辈名家们创排的经典剧目,没有他们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就没有今天的潮剧百花园。
作为潮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一个师者,陈瑜一直致力于将潮剧文化发扬光大,孜孜不倦培养年轻一代。1974年,陈瑜回到汕头戏校担任唱念老师,五朵金花中的蔡明晖、吴玲儿、孙小华都是她的学生,名旦林洁、林一琪、杜冰、庄莉以及女小生陈少玲、黄丽华等都得到她的教益。
对陈瑜来说,传承潮剧就是自己的义务,她收徒弟,好学是关键。“想做戏就要好好做,要刻苦学。”陈瑜指着在场的学生黄丽华说,“她唱腔考究,演唱很到位。她是科班出身有一定基础,但关键是她肯刻苦学,把唱的基础解决好,以后问题就不大。”
说起自己的老师,黄丽华一脸感激,她说,每次陈老师都亲自做示范,平时和蔼可亲的她,教起戏来却一丝不苟。“非常严格。她不断对我说学艺术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艺无止境。每一个环节达不到要求,她就让你重来。”不过,最让黄丽华敬佩的,还是陈瑜老师的艺德。“她与世无争,非常朴素,始终就是做好一件事,做好戏。”
“我这一辈子不会别的,就干好了潮剧这一件事,一直到现在。”陈瑜用这最简短的话语概括了她走过的道路,语气间充满了对潮剧的执着与热爱,她深情地说,她的一生与潮剧不可分割,可以说潮剧成就了她的人生,她对潮剧有一种感恩之情,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深入骨髓。
陈瑜拥有很多戏迷,海内海外,各个年龄层都有。每当回想起来,让她倍感慰藉。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潮剧。我们也相信,在众多像陈老这样的老艺术家的引领下,潮剧艺术一定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