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王新年 方寸之间绘就大千世界(图)

更新时间:2025-09-16 05:06  浏览量:1

转自:天津日报

内画鼻烟壶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王氏内画”传承人王新年自幼受家庭熏陶,继承京派技法并融汇南北风格,形成精细与写意并重的独特画风。王新年坚持手工制作画笔、磨砂内壁、反笔作画等传统工艺,一件作品需耗时数月完成。如今,他积极开展教学与推广,致力于将这项“方寸之间的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人领略非遗魅力。

津派的独树一帜

诞生于“融合创新”

记者:内画鼻烟壶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请您分享一下这项技艺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内画鼻烟壶又是如何从实用器皿发展成为艺术品的呢?

王新年:鼻烟壶最早是在明代由欧洲传教士带入中国的。当时,这些精巧的容器是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的,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得见。随着时间推移,鼻烟壶开始在达官贵人之间流传,逐渐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有钱有势的人都以拥有精美的鼻烟壶为荣,这就促使鼻烟壶的制作工艺不断精进。

最初,鼻烟壶的装饰主要集中在外观上,比如雕刻、镶嵌等。后来有艺人尝试在壶内作画,这无疑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内画的出现,让鼻烟壶不再仅仅是容器,更成为了可以欣赏把玩的艺术品。我记得父亲说过,在鼻烟壶发展鼎盛时期,一个精美的内画鼻烟壶价值连城,往往是达官贵人相互馈赠的珍贵礼品。有些人甚至会专门定制独一无二的内画鼻烟壶,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品味。

记者:内画鼻烟壶分为不同的流派,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津派王氏内画”的情况?

王新年:内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京派、冀派、鲁派和粤派四大主要流派。这些流派都源自北京,后来传播到各地,并与当地的文化艺术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我所传承的这一派被称为“津派”,因为天津离北京很近,我爷爷当年在北京学艺时,他的师傅是南方人,所以传承下来的技法既有南方的精细灵秀,又融合了北方的豪放大气。

这种南北融合的特点在我们津派内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在画山水时,远山我们用大写意的手法,表现出北方山水的雄浑气势;近处的树木亭台则用工笔细描,展现南方景致的精巧秀丽。这种对比和融合,形成了津派内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记者: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内画技艺的特点和难点吗?

王新年:内画之所以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作画空间的限制。鼻烟壶的口很小,通常只有豆粒那么大,但腹部较大。我们要通过这么小的壶口,在壶内壁作画,其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是反笔作画的特殊性。因为是在壶内作画,从外面看才是正像,所以作画时必须要反着画。写字要写反字,画画也要反着画。这就需要艺人具备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反向思维能力。

第三是工具的特殊性。内画用的笔都是特制的,最早用竹签,后来改用铝线,现在我用铜线制作。为什么要用金属线呢?因为金属有弹性,可以通过壶口弯曲伸入壶内。笔头的制作更是讲究,要选用最优质的毛料,用特殊方法绑扎,既要保证吸墨性,又要确保笔尖的弹性。

最后是技艺的要求。内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画的时候手不能抖,呼吸都要控制。力度大了就会形成一个墨团,前功尽弃;力度轻了又画不上去。需要在长期的练习中掌握那种“似看见又看不见”的感觉,才能画出流畅的线条。

记者:能分享一下您的学艺经历吗?

王新年:我出生在一个内画艺术世家,可以说是听着鼻烟壶的故事长大的。家里三代人都热爱内画鼻烟壶。记得我刚开始学画时才六七岁,最初是练习勾线条。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一条线要反复画上几百遍,直到又直又匀为止。那时候觉得特别枯燥,常常偷懒。但父亲说:“线条是内画的基础,基础不打牢,永远成不了好艺人。”

最开始我是在纸上练习反笔作画,熟练后才允许在鼻烟壶上实践。十几岁时,我画的作品开始能够卖钱了。第一次去北京琉璃厂卖作品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我带了三个鼻烟壶,琉璃厂的一个老板看中了我的作品,出了几十块钱买下来。那时候几十块钱可不是小数目,我用这笔钱买了第一块手表,还特意在照相时露出来,那种自豪感至今难忘。从那时起,我就坚定了以内画为生的决心。这么多年来,我从未离开过这个行业,也从未后悔过这个选择。内画不仅是一门手艺,它还是我的人生课题,它教会我耐心、专注和追求完美。

将现代主题

融入艺术创作

记者:在您的艺术生涯中,创作过哪些代表性的作品?能否分享一些创作背后的故事。

王新年:我创作的作品题材很广泛,包括动物、花鸟、山水、人物等。近年来,我创作了许多主题性作品。比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我创作了一件融合多种中国元素的主题作品。画面中有南湖红船、党徽、和平鸽、狮子、牡丹、华表和长城等,每一个元素都代表着中国的革命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件作品花费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一个细节都精心描绘。

地方题材也是我创作的重要方向。我创作过一组表现天津风情的鼻烟壶,包括三岔河口、摩天轮、解放桥等标志性景观。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对城市文化的记录和传承。

我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也曾经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最难忘的是在法属留尼旺岛表演时,当地人看到内画技艺后惊叹不已,连说“中国人太了不起了”。这种文化交流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艺术无国界,传统文化是连接不同民族的桥梁。

记者:您认为当前内画鼻烟壶的市场状况如何?这门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王新年:当前内画鼻烟壶的市场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数量上来说,喜欢这门艺术的人可能不如以前多,它变成了一种相对小众的艺术形式。但从质量上来说,真正懂行、识货的人比以前更多了,他们更懂得欣赏内画艺术的价值。

有一次在太原,一位博物馆的设计师花重金买了我的一件水晶内画作品《狼》。那件作品是我非常得意的一件作品,出发前我女儿特意叮嘱我不能卖。但这位设计师对这件作品情有独钟,从他的话语间我能感受到他对内画鼻烟壶的喜爱,以及对这件作品发自内心的欣赏,我顿时有一种知音难觅的感觉,直至今日我们依然经常互相问候,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它可以让原本陌生的人因共同的热爱而成为最熟悉的朋友。

现在的人们更多是把内画鼻烟壶当作艺术品来收藏和欣赏,而不是实用器。这也带来了挑战: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欢这门传统艺术?

我认为,内画艺术要传承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要保持传统技艺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要在题材、形式、推广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比如我现在也会创作一些现代题材的作品,采用更当代的审美语言。同时,通过展览、教学、网络等多种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内画艺术。

记者:您对这项技艺的传承与推广有什么看法和计划?

王新年:传承工作是我现在最关心的事情。首先是我的女儿已经学会了这门技艺。她从小耳濡目染,现在在北京从事设计工作,但仍然坚持内画创作。她的作品还在一些展览中获过奖,这让我很欣慰。除了家人,我也收了一些徒弟。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跟我学画,一个9岁,一个13岁。虽然他们年纪小,但很有天赋,也很有热情。看到他们的进步,我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还有一个是东北来的大学老师,本身是教美术的,专门来学习内画技艺。他说要把这门艺术带到大学课堂,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这种跨界交流很有意义,我也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方法。

除了带徒弟,我还经常参加各种非遗推广活动。去社区、学校做讲座和演示,参加各地的文化交流活动。去年我就去了新疆、甘肃等地进行展演,当地群众对内画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认为,非遗传承不能关起门来,而是要走出去,让更多人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只有让公众真正了解和喜爱,传统技艺才能活起来、传下去。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将内画艺术与当代生活更好地结合。比如开发一些实用性的内画艺术品,或者与其他艺术形式跨界合作。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这门技艺虽然难,但值得传承下去。它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每一代人都应该为传承和发展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您对“津派王氏内画”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王新年: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我相信内画艺术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欣赏。也许它永远不会成为大众艺术,但一定会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独特的光彩。我期待看到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为内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双手,让这门珍贵的艺术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欣赏到这份美丽,感受到这份匠心。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