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毒艺人开演唱会,公众情感“伤不起”
更新时间:2025-09-17 16:21 浏览量:1
近日,“涉毒艺人苏永康办演唱会遭网友投诉”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公开信息,苏永康将于10月初在浙江温州举办演唱会,因其曾有涉毒史,有网友向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投诉。目前,演出主办方已向审批单位提交取消的申请,大麦网也已下架该演出。
2002年,苏永康在酒吧因涉毒被捕,之后入狱被强制勒戒11天,成为有据可查的“涉毒艺人”。尽管此后他多次公开道歉并参与禁毒宣传,近年也在多地举办过演唱会,但“涉毒”标签仍让公众难以完全接纳。此次温州演唱会计划曝光后,网友们纷纷表达不满,认为涉毒艺人不应再有机会站在公众舞台上,这不仅是对缉毒警察牺牲的亵渎,更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挑战。
从法律层面看,此次演唱会的审批流程似乎合规有据。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及温州市龙湾区相关部门均回应,演出报批材料齐全、程序符合要求。我国《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明确禁止为吸毒人员提供演出平台,但未对已完成法律处罚的艺人设永久禁演条款,审批部门依据公安机关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等文件审核,符合现行法规框架。然而,合规不代表合理,法律惩戒的终点并不意味着社会道德评价的自动归零。
演艺行业具有较强的社会引导性,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对社会风气、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影响深远。涉毒艺人公开演出,极易传递“吸毒没什么大事”“戒毒很容易”等错误信号,误导年轻人对毒品的认知,甚至引发效仿。这种不良影响,远非一场演唱会的经济收益所能弥补。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演艺人员更应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爱护自身形象。
此前,也有诸如孙兴、含笑、宋冬野等涉毒艺人,试图以各种方式重返公众视野,却无一例外遭遇网友的强烈抵制。公众对涉毒艺人的零容忍态度,彰显了社会对毒品危害的深刻认知和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对涉毒艺人适用“终身禁业”“永久抵制”等从业禁止措施,不仅是社会共识,更是维护正确价值导向、净化演艺行业环境,保护青少年免受不良影响的必要之举。
当前,对涉毒艺人商演行为的监管,并未形成严密的链条。由于缺乏专门的法律规定,除前置性审批外,相关执法部门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对涉毒艺人演出进行限制或处罚,只能依赖行业内的联合抵制。然而,这种抵制往往也缺乏强制力,难以形成有效震慑。苏永康演唱会的审批通过,便是一个明证。当地文旅部门在审批时,是否充分考虑了涉毒艺人的社会影响?是否预见到可能引发的公众不满?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为何总是有涉毒艺人不死心,屡屡在复出的边缘试探?一方面,一些涉毒艺人事发时间久远,属于陈年旧事,商演邀请方、审批人员可能并不知晓艺人涉毒背景;另一方面,国内尚未建立统一的劣迹艺人信息查询名录,导致相关信息透明度不足。更关键的是,目前对涉毒艺人的从业限制仍主要依赖行业自律规范或部分地方性法规,缺乏全国统一、强制性的法律依据,导致执行标准不一、处罚力度不足。
此次苏永康演唱会事件虽以取消暂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发的争议和思考不应停止。相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明确“一次吸毒,终身禁演”的红线,建立全国统一的劣迹艺人信息查询名录,加强对演艺行业的全方位监管。同时,演出主办方、商业机构等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将艺人的道德品行、法律记录作为重要考评依据,莫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杜绝涉毒艺人复出的乱象,守护好社会的公序良俗和价值底线,让演艺行业回归正轨,传递更多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