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面塑:巧手捏出千般相
更新时间:2025-09-19 07:28 浏览量:1
杨刚在制作人物面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面塑作品《三英战吕布》 李晓琳 摄
杨刚的徒弟们在展示面塑作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个寻常面团,染以斑斓色彩,经巧手揉、捏、刻、塑,便化作形神兼备的人物。“90后”运城绛县小伙杨刚深耕面塑领域十七载,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古代英雄为创作核心,将人物肌肉纹理、骨骼轮廓乃至眉宇神韵刻画得入木三分。2023年7月,面花(人物面塑)被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晋乡承艺挚情生
秋日暖阳透过凯旋街旁杨刚面艺文化工作室的玻璃窗,温柔地铺在长桌上。案台上,几把工具刀静静陈列,红、绿、赭、白各色面泥如凝脂般温润,这方朴素天地,孕育出无数栩栩如生的面塑佳作。
杨刚端坐桌前,左手托着关公面塑雏形,专注端详片刻后,指尖捻起一点赭石色面泥揉成细粒,小心翼翼地嵌在面塑眉下,再用工具刀轻压轻刮,丹凤眼轮廓瞬间清晰:眉梢斜飞如剑,眼底似含雷霆,“武圣”的威严在方寸面泥上呼之欲出。他身后的展台上,《三英战吕布》《刮骨疗伤》《夜读春秋》等作品错落摆放,红脸关公、义愤张飞、儒雅刘备仿佛从《三国演义》中走出,将观者拉入波澜壮阔的三国风云。
杨刚与面塑的缘分,早已融入家族血脉。1991年,他出生在素有“三晋粮仓”美誉的运城绛县。杨氏家族面塑传承始于曾祖父杨贵禄,早年间以面塑为生,祖父杨三中承袭父艺,杨刚的父亲杨文俊为第三代传人,将面塑手艺融入日常。耳濡目染下,他放学后总围在面案前学揉面团、捏小动物,初中时捏的面塑已有模有样。
17岁离乡,此后多年杨刚始终从事与面食相关的工作,面粉、水与酵子在温度催化下的神奇变化让他着迷。23岁时,为追寻更高技艺,他远赴深圳拜入业界大咖萧占行门下。这段求学经历,让他从“捏面人”的兴趣转向“人物面塑”专业领域,也真正懂得:一门手艺的价值,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传神。
苦心研塑关公魂
或许因生于“关公故里”,杨刚对关公的喜爱程度远超常人,其作品中“武圣”始终是核心主角。“关公身上的忠、义、仁、勇,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符号,我想把这份精神用面塑留住。”怀着这份初心,他在面案前一坐十几年,从未计算摔打揉搓面团的时间,只知道面团在手下愈发“听话”,能变幻出更多鲜活模样。
“我没有专业绘画功底,但捏人物面塑时总觉得‘心有灵犀’。”杨刚笑着说,他捏面塑从无画稿,全凭“心随意动”,时刻调整,衣袍褶皱不自然便拆了重捏,直到人物神态完全贴合心中想象。
这份“随性”背后,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人物面塑制作本就复杂:和面把控水与面粉比例,蒸面精准控制火候,再经发酵、揉面、醒面、分团、上色,而后撑骨架、做头像、塑躯干、制服饰……十余道工序环环相扣,一件普通作品需3天至7天,而关公面塑制作难上加难。
杨刚向记者展示代表作《单刀赴会》: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红脸如丹砂,绿袍似翡翠,美髯垂胸似有微风拂过,眼神坚定如磐石,作品极具艺术感染力。“人物面塑最难的是面部表情与身材比例把控,差一分,神韵就没了。”为让关公“活”起来,他常去关帝庙寻找灵感;反复听《三国演义》评书,在声音叙事中揣摩关公心境;研究京剧关公脸谱与身段,只为捕捉真正的神韵。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作品“不朽”的坚持。为让面塑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他无数次调试配方:调节面粉与糯米粉比例增强韧性,试验天然颜料调和方式确保色彩持久,把控发酵温度与湿度避免面塑开裂。如今,他捏的关公面塑能保证上百年不朽,成为可传世的艺术珍品。
从2008年捏出第一件关公面塑,到如今形成完整关公系列作品,杨刚用17年的坚守在面塑领域走出自己的路。2023年10月,杨刚成为面花(人物面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做任何事都没有秘诀和捷径,只有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把热爱的事做好、做出彩。”这是他的匠人信条,也是对传统手艺的承诺。
薪火传韵绽新颜
“择一事,用一心,终一生,成一作。”爱上面塑或许只需一分钟,但守护这门老手艺,杨刚用执着与匠心赢得诸多荣誉:“山西省青年岗位能手”“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青年五四奖章”,直至2024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之下,他始终清醒。真正的匠心,是让传统活在当下;真正的传承,是让手艺活儿有未来。
这份责任感源于他对传统手艺现状的担忧:“眼下,不少传统手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面塑也不例外。”为了不让百年技艺断代,杨刚主动扛起传承大旗,多年来奔走于山西经贸学校、山西盛世技工学校、太原旅游学院等职业院校,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从和面“三揉三醒”的手法,到用工具刀刻画毛发的技巧……他耐心讲解每个细节,手把手地教学。
如今,杨刚已带徒传艺200余人。对于未来,杨刚规划清晰:将不断挖掘面塑艺术的文化内涵,积极探索创新方式,让面塑从“艺术品”变成“生活好物”。同时,他还计划建立面塑文化体验馆,让更多人亲手接触这门手艺,感受面粉的“神奇魔力”,继续书写面塑传奇。
记者 李晓琳
记忆档案
中国面塑艺术历史悠久,汉代已有文字记载,是中国文化与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也是研究考古、民俗、雕塑、美学等多领域的实物资料。杨刚的面塑作品多以古典英雄人物与佛像为主,形神俱佳,兼具形态逼真、造型优美等特点,风格粗犷中含细腻,浓艳中藏淡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