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高原生态扛不起艺术的“火”来出圈:喜马拉雅烟花秀引争议
更新时间:2025-09-21 10:43 浏览量:1
当五彩烟花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山脊上腾空而起,化作一条绚烂的“飞龙”时,没有人想到,这场看似炫彩浪漫的艺术表演,竟在互联网上引爆了一场关于生态保护的激烈争论……
9月19日傍晚,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的高原上空,突然被一阵绚丽的烟花点亮。户外品牌始祖鸟联合艺术家蔡国强,在这里完成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艺术表演。三幕烟花沿着海拔超过4600米的山脊依次燃放,在夜幕中划出一道龙形轨迹。
这段《升龙》的视频刚传到网上时,不少人惊叹于艺术与自然的结合,但很快风向就变了——质疑声铺天盖地涌来,有人说这是在破坏高原生态。眼看争议越来越大,品牌方和艺术家悄悄删掉了视频,而9月21日凌晨,当地"云端珠峰"公众号发了通报,说日喀则市已经成立调查组赶去现场,后续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这场风波的主角是户外品牌始祖鸟和艺术家蔡国强。品牌方一开始挺有底气,说用的烟花彩色粉都是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奥运会和欧美国家都验证过,污染符合标准。他们还说做了万全准备:放之前把牧民的牛羊赶到安全地方,用盐砖把鼠兔引开;放完立刻清理残留物,还翻土修复植被,保证不留隐患。当地生态局也出来说话,称活动手续齐全,目前没发现生态被破坏,因为用了环保材料。
但网友们不买账。有人翻出资料说,那地方平均海拔4600多米,属于高山草甸,生态本来就脆弱得很。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在微博上直接挑了刺:"别小看那片草坡,表面就一层10厘米厚的草毡层,草的根缠在一起才能保住土壤,这玩意儿比饼干还脆。"他觉得所谓的翻土修复根本是帮倒忙,"平原地区一米厚的土翻一翻没事,这儿一翻,污染物直接埋进草毡层里,反而坏得更快"。更要命的是,这种草甸一旦破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长不回来 。
青海的华旦才让老师更直接,他研究游牧文化多年,太了解高原生态了。"说生物可降解材料在这儿没用,"他在采访里说,"青藏高原温度低,微生物少,在平原能降解的东西,到这儿可能几年都烂不了。"他最担心的是化学残留物渗进土壤和水里,"草长不好,牧民的牛羊吃了受影响,整个食物链都可能出问题"。有网友顺着这个思路猜测:"这地方看着像牧场,要是草场毁了,牧民靠什么生活?"华旦才让还提到,正式表演前说不定彩排过好几次,每次燃放都是在加重破坏。
动物学家也发现了问题。顾有容说,九月下旬正是高原动物准备过冬的时候,好多动物要冬眠,这时候被烟花的巨响惊扰,很可能影响冬眠节奏。就算是不冬眠的鼠兔,这会儿正忙着"贴秋膘",把食物储存在洞穴里,烟花炸开时的震动可能直接毁了它们的窝。而且鼠兔特别胆小,强烈的噪音可能让它们应激,甚至吓死。兰州大学的研究显示,鼠兔遇到外界刺激时,体内皮质醇会升高,代谢率下降,连觅食都受影响,这对马上要过冬的它们来说太危险了。
最让人争论的是"合规"这两个字。品牌方和当地都强调手续齐全,但网友们质疑:合规就等于没问题吗?有熟悉环保流程的人指出,按照规定,生态脆弱区的活动即使材料环保也该做评估,"三级政府同意"代替不了专业的环境影响评价。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也佐证了这种担忧——青藏高原的冻土碳因为温度低能保存上万年,说明这里的物质分解速度极慢,所谓的可降解材料在这儿可能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有网友吐槽:"在国外验证过不代表在高原能用,环保标准也得分地方啊。"
这场风波还戳中了户外爱好者的痛处。始祖鸟一直主打"敬畏自然"的形象,这次却在生态敏感区搞大型烟花秀,不少消费者觉得被忽悠了,有人直接说"以后不会再买了"。大家觉得,真正的户外精神应该是保护自然,而不是借着自然的名义搞营销。有人翻出品牌前两年在云南和西藏的活动照片对比:"以前是安安静静做山地课堂,现在怎么变成搞烟火表演了?"
现在调查组已经去了现场,结果还没出来。但这件事留下的讨论值得琢磨:艺术和商业活动该不该去生态脆弱区?"合规"是不是生态保护的底线?其实高原不需要人类用烟花来"点睛",它本身的样子就足够震撼。所谓敬畏自然,不是把"保护"挂在嘴边,而是在行动前多想想——有些地方一旦被打扰,可能几代人都等不到它恢复原样。调查组的结论会给事件一个说法,但更重要的是,这次争议能让更多人明白,在青藏高原这样的"黄金脆弱区",任何活动都该抱着"如履薄冰"的态度,因为这里的生态,真的经不起一次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