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家苏雨行书与草书题跋艺术特色深度品鉴
更新时间:2025-09-23 08:16 浏览量:1
明代书家苏雨,以行草名世。其题跋之作,行书兼含端庄与灵动,笔画牵丝暗藏巧思;草书纵逸却不逾矩,墨色枯润间显风骨。观其笔墨,既承古法精髓,又融个人性情,字字见功底,句句藏意趣,堪称明代题跋书法中值得细品的佳构。
——题记
明朝(1368-1644年)历经12世、16帝,国祚276年,为巩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思想控制。明代书法以帖学为主流,法帖传刻盛行,受士大夫清玩风气影响,以行楷为主,追求纤巧秀丽之美。明初书法继承元代风格,成祖迁都北京后,台阁书风兴起,并推动习书之风。
我们一起分享明代著名书法家苏雨书法作品。
苏雨是明代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士,出身书香门第,为苏致中第四代孙。他承袭家学渊源,在书法领域颇具造诣,擅长各类书体,笔法娴熟且风格独具,其书法技艺在当时当地享有一定声誉。相关史料记载见于《书史会要》,该书作为记录历代书家与书法发展的重要典籍,为后世研究苏雨的书法成就及明代蜀地书法风貌,提供了关键的文献依据。
苏雨书法承家学,笔法精熟且不失灵动,结体端庄中藏巧思,尽显明代蜀地书风雅致之态。其作虽传世记载有限,但从《书史会要》收录可见,技法与格调皆属当时上乘,足证其在明代地方书坛的不俗地位。
代表作品有:《苏轼书归去来辞题跋》等。
明代书法家苏雨《苏轼书归去来辞题跋》赏析
明代书法家苏雨《苏轼书归去来辞题跋》,为墨笔纸本手卷,含行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正卷纵 32 厘米横 181.8 厘米,拖尾纵 31.8 厘米横 98.3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文字意态丰腴、结体稳密,纵笔重、横笔轻,撇戈左伸右缩,具苏字特色,但章法整齐却笔力不足,疑为后世仿作。卷上有 “东坡居士” 等作者印记,及乾隆、嘉庆、宣统等鉴藏宝玺,还有武陵开国、郭衢阶赏鉴等众多收传印记。拖尾另有解缙草书、郭衢阶题字及苏雨两则题跋,苏雨在跋中称此卷笔法遒劲,与江州碑刻一致,信其为真。
苏雨行书题跋简洁规整,“甲申长至” 句叙事清晰,笔法沉稳,结体端稳,尽显文人雅韵,“雨拜手封” 印记与之相得益彰。草书题跋则笔势灵动,评卷之语畅达洒脱,“遒劲飘逸” 既是赞苏轼书,亦是自书风格写照,字迹连绵却不失条理。二者一静一动,行书见其严谨,草书显其性情,且皆贴合题跋语境,为《苏轼书归去来辞》卷增添文献与艺术双重价值。
明代书法家苏雨《苏轼书归去来辞题跋行书》赏析
明代书法家苏雨《苏轼书归去来辞题跋行书》此幅拖尾行书,释文记甲申长至日,与前侍御龚一清同观苏轼真迹于内台署中,情境明晰。字迹舒展灵动,笔画牵丝自然,墨色匀净显从容,尽显行书雅韵。末钤 “雨拜手封” 印,形制规整,为作品添古朴之气,是其题跋书法的典型佳作。
苏雨拖尾行书释文:甲申长至,前侍御龚一清,宪佥苏雨,同观于内台署中。印记: 雨拜手封。
明代书法家苏雨《苏轼书归去来辞题跋草书》赏析
明代书法家苏雨《苏轼书归去来辞题跋草书》此幅拖尾草书,释文言简意赅,先赞苏轼笔法遒劲飘逸,再以江州碑刻印证真迹,驳斥赝品。字迹纵逸洒脱,线条劲健含张力,墨色枯润相生。末署万历丙戌八月及 “川东苏雨以时甫”,钤 “东蜀苏雨”“纳菴居士” 印,尽显其草书功底与鉴藏见地。
苏雨拖尾草书释文:此卷笔法遒劲飘逸。非长公不能作。予初观已殊奇之。及得江州碑刻。细忆往阅。则布置结构。宛无二迹。益信此卷之真。非后世临摹赝玉。希重值而货者比。然则江碑郭民部家藏卷。其古今一符节欤。万历丙戌八月念七日。予以楚兵宪入贺万寿。得再一纵观。不胜驩赏。因书此以纪岁时。川东苏雨以时甫。笔于郭亨甫长安侨寓。印记: 东蜀苏雨、纳菴居士。
赏苏雨行书与草书题跋,顿觉韵味悠长。行书笔势流畅,起承转合间见巧思,墨色浓淡相宜,显从容气度;草书则纵逸洒脱,线条劲健,收放自如,藏磅礴张力。二者风格互补,既见深厚功底,又含独特意趣,观之令人心折。
赏名家书法,悦从容人生。读者们,观赏了听月为你分享的苏雨以上这些作品,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