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泉多次强调:样板戏既不是 “艺术巅峰”,也不是 “文化糟粕”
更新时间:2025-09-23 14:31 浏览量:1
2020 年,京剧界迎来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 —— 京剧老旦表演艺术家、作曲家、教育家李金泉先生诞辰 100 周年。为了缅怀这位京剧大家对京剧艺术的卓越贡献,一场高规格的 “纪念京剧大家李金泉先生诞辰百年” 演唱会在梅兰芳大剧院震撼上演。当晚,梅兰芳大剧院座无虚席,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戏迷们满怀期待,早早入座,只为能够近距离感受李金泉先生艺术的独特魅力 。
李金泉先生一生创作的剧目犹如熠熠星辰,其中《岳母刺字》《罢宴》《李逵探母》堪称不朽的经典 。
《岳母刺字》中,李金泉先生以其深厚的表演功底和对人物的精准理解,将岳母的大义凛然、深明大义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演唱气势磅礴,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蕴含着岳母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岳母的坚毅与伟大,也让岳飞 “精忠报国” 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这出戏不仅在剧情上弘扬了爱国精神,在表演艺术上也为老旦行当树立了新的标杆,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峰 。
《罢宴》则是李金泉先生的又一力作,该剧从唱、念、做、舞全方位提升了老旦行当的艺术表达技巧 。剧中,寇准为庆贺诞辰,张灯结彩,大摆筵席,家仆误碎珍品,寇准欲严惩之。曾侍其母的老妪刘媪趁机讲述寇母当年生活的艰辛,寇准听后悔悟,罢宴撤席 。李金泉先生饰演的刘媪,一段边唱边舞的表演堪称经典,他的舞姿轻盈而富有韵律,与唱腔完美融合,将刘媪的情感变化展现得细腻入微。
《李逵探母》同样是李金泉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剧讲述了李逵回家探母,与双目失明的母亲重逢的故事 。李金泉先生在剧中创造了老旦行里从未有过的【反西皮二六】板式,这个新腔调细腻奔放、激越委婉,刚中有柔、柔中寓刚,将李逵母亲想念儿子,哭瞎双眼,一旦母子相逢时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表演生动形象,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亲情,也为老旦行当的声腔艺术发展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 。
在京剧现代戏《红灯记》中,李金泉先生对高玉倩饰演李奶奶这一角色的悉心指导,堪称表演教学的典范 。当时,高玉倩作为花衫行当演员,要转型饰演老旦角色李奶奶,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李金泉先生深知这一点,他从最基础的发声、唱腔到脚步,一步一步地教高玉倩 。他让高玉倩穿上 “毛窝” 练习步伐,以找到老旦角色应有的稳重感;
当高玉倩稍有进步后,又让她绑上沙袋继续练习,直至 “范儿对了” 。在唱腔设计上,李金泉先生根据高玉倩的自身特点和李奶奶的情感表达,精心创作了 “十七年”“闹工潮”“打渔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 等唱段 。这些唱段不仅贴合人物性格,更展现了李金泉先生对唱腔与情感融合的深刻理解 。正是在李金泉先生的耐心指导下,高玉倩成功地塑造了李奶奶这一经典角色,为《红灯记》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而对于 “李铁梅” 的扮演者刘长瑜,李金泉先生同样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 。在《红灯记》中,李铁梅在李奶奶讲完家史后的一段唱腔,刘长瑜最初的演绎未能与剧情完美衔接 。李金泉先生敏锐地指出问题所在,他告诉刘长瑜,要唱出李铁梅在得知家史后的成长以及感情、精神的升华 。
对于 “却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 的 “长” 字和 “奶奶呀”,他强调要一唱三叹,以表达出情感的深沉;对于 “十七年教养的恩深”,不能直来直去,要唱出李铁梅与李奶奶之间深厚的亲情 。当刘长瑜在唱 “嚼碎仇恨强咽下” 几句时,李金泉先生更是通过一个简单而又生动的动作示范,让她明白了表演的真谛 。他让刘长瑜把手张开,而后缓缓握紧,以此来表现对日本侵略者的悲愤、仇恨,这句 “手指头都要有戏”,成为了刘长瑜表演生涯中铭记于心的教诲 。
李金泉先生的创腔才华不仅体现在老旦行当上,他还为其他行当的角色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 。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的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唱段,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李金泉先生巧妙地运用京剧的传统唱腔元素,结合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将郭建光的坚定信念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段唱段一经推出,便迅速在观众中传唱开来,成为了《沙家浜》中最为经典的唱段之一 。
而在《谢瑶环》中,“忽听得堂上一声喊” 这段唱段则充分展现了李金泉先生对不同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 。他根据谢瑶环的身份、性格和剧情的发展,设计出了这段高亢激昂、富有层次感的唱腔。演员在演唱时,通过对唱腔的细腻处理,将谢瑶环在公堂上面对权贵时的勇敢无畏、义正言辞表现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谢瑶环的正义之气 。
从其留存的访谈与艺术总结来看,李金泉对样板戏的技术革新持肯定态度:他认为样板戏在传统京剧 “西皮二黄” 的基础上,融入了管弦乐伴奏与现代音乐元素,既保留了京剧的 “韵”,又增强了旋律的感染力,使传统唱腔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听觉习惯,例如《红灯记》中李奶奶的核心唱段,通过节奏调整与情感递进,让人物形象更具张力。
相较于传统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样板戏强调人物的 “生活化” 表达,李金泉曾提到,这种转变要求演员在保留京剧身段功底的同时,深入理解角色的时代背景与心理活动,例如《沙家浜》中阿庆嫂的表演,需在 “旦角” 的柔美中融入革命女性的果敢,这种 “程式与写实结合” 的尝试,为京剧表演开辟了新路径。
但他也坦言样板戏的创作模式存在 “政治优先于艺术” 的局限 —— 传统京剧的流派特色、个性化表演被弱化,演员的创造力难以充分发挥。例如,裘派花脸的 “铜锤唱腔” 在样板戏中需为剧情服务,减少了传统程式中的 “韵味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京剧艺术的多元性。
李金泉始终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评价样板戏,避免非黑即白的判断:不否认其历史存在价值:他认为,样板戏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与艺术探索,其在唱腔革新、舞台技术(如灯光、布景的现代化)等方面的经验,对后续京剧的 “现代化改造” 具有参考意义,不应因历史背景而全盘否定。
警惕将样板戏 “神化” 或 “妖魔化”:他多次强调,样板戏既不是 “艺术巅峰”,也不是 “文化糟粕”—— 其艺术成就需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审视,而其局限性(如题材单一、创作模式僵化)则为后世提供了警示:艺术创作应平衡时代需求与艺术规律,避免过度政治化或商业化。
李金泉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和作曲家,更是一位桃李满园的教育家。袁慧琴便是众多受益弟子中的一位 。1982 年,袁慧琴拜入李金泉先生门下,开启了她在京剧艺术殿堂的深造之旅 。李金泉先生为她打下了坚实的人生底色,从一开始就教导她,艺术道路上没有捷径,唯有 “苦练” 二字 。他要求袁慧琴踏实下来,不能浮躁,要好好跟老师学戏、练基本功 。
袁慧琴谨遵师训,每年都在老师家学习三个月,在先生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李金泉先生还鼓励袁慧琴发挥自身优势,不要盲目模仿自己 。他深知每个弟子都有独特的闪光点,只有充分挖掘并展示这些优势,才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正是因为先生的鼓励与引导,袁慧琴才有了后来的代表剧目《契丹英后》《八女投江》等,在京剧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
李金泉先生教学毫无门户之见,这种博大的胸怀令人钦佩 。当他得知袁慧琴要扮演《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时,便带着她去找高玉倩问艺 。在李金泉先生看来,只要能帮助弟子提升艺术水平,无论向谁请教都不为过 。
在教学过程中,李金泉先生始终保持着谦谨的态度 。他常对弟子们说,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要不断学习 。这种谦虚的品质,深深感染了他的弟子们 。在排演《八珍汤》时,李金泉先生担任唱腔设计,尽管赵葆秀觉得唱词和唱腔已经非常出色,但先生仍坚持要去请教翁偶虹先生 。事实证明,翁先生的建议确实为这部作品增添了不少亮点 。李金泉先生这种对艺术精益求精、虚心求教的态度,让弟子们明白了艺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京剧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